大学图书馆设“发呆区”,理解年轻人的暖心之举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03-27 18:56
pic_1310807

发呆区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一图书馆因为设置“发呆区”冲上了热搜。不少同学在此学习备考、休息放空,还有其他校区的同学专门跑来“打卡”。馆方表示,供学生放松的“发呆区”已经设置多年,因为名字有趣受到欢迎,目前仍在持续规划建设、改善优化。

按照传统的理解,发呆并不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就和上课睡觉一样,发呆通常就意味着三心二意、缺乏专注力,这显然与学生身份存在冲突。真实情况是否真是如此?专业人士的解读不认可这种看法。广东财经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王文龙就分析称,“发呆区”的设置,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放松的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发呆”正名,告诉大家发呆不是“摸鱼”,更不是“躺平”。发呆只是忙里偷闲,快速充电的一种方式,大家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呆。

上述分析让人感到非常温暖,你是理解发呆者的感受,还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地批判,同样一种行为,站在角度不同,就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让人想起最近的一条新闻,说是如今一批年轻人偏爱寺庙游,喜欢到清幽禅静中去寻找心灵慰藉,于是有媒体批评这些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认为“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与之相对,有人又提出反驳,认为与其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并且理解这种排挤压力的做法。

去寺庙上香似乎与年轻人的气质不符,充满朝气,有着奋斗的劲头,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所以前一种批评符合传统的认知——在很多人看来,去寺庙上香,那是部分特殊群体才有的需求,老年人祈求身体健康,生意人希望生意兴隆,他们戴着佛珠挎着花篮,以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许愿。至于年轻人,在台灯下认真学习,在地铁上争分夺秒看书,似乎这才是很多人想象中或者期望中的样子。

其实,上香拜佛未必就与信仰无关,甚至也无所谓有没有诚意。年轻人去到寺庙,可能就和平日里外出爬山,或者到陌生的地方旅游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想暂时换一种节奏来放松自己,忘却都市乏味的一日三餐,逃脱挤地铁公交的种种郁闷,走出日复一日没有格调缺乏内涵的那种生活模式。

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道理很简单,现代社会很少有人可以活得很轻松,中年人为家庭担忧,老年人为寿命发愁,就连小孩子都要担心输在起跑线,更何况那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大、工作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特殊时期,年轻人也容易多出一些负面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上香拜佛,求点安慰,显然是很正常的举动。

相对年轻人因为上香拜佛而受到批评,高校设立“发呆区”就显得非常很有人情味。宝贵的不在于提供发呆的便利,毕竟发呆并不难,只要你愿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放空自己,而在于正视发呆背后的那种负面情绪,理解学生在这个人生阶段的困惑与艰难。

时代不同,对于年轻人不该有太多刻板印象,很多人喜欢赋予年轻人使命感,赞美他们的活力与朝气。可能正是因为受到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一旦出现与自己期待不符的那种现象,有的人就忍不住出来教训几句。

可细想一下,今天的年轻人缺的或许不是赞美,而是理解与扶持。不同时代年轻人会有不同的困惑,不可能每个时代的青年心里都想着自己还年轻,一直有活力渴望上路,他们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或许也有外人未知的压力,他们可能需要的不是你想当然的那种“正能量”,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真正的知己。

文l园园

编辑:何起良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5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