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航空医疗救护受到较高关注,在各类灾害灾难以及急难危重医疗救护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开辟了一条“急救新通道”。
4月6日上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广州市公安局警务航空支队、广州市医院协会联合开展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班。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李爱国表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将公益航空救援纳入城市院前急救调度体系的警医联合模式,相对目前流行的保医合作模式,响应会更快速,在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30个伤员15分钟完成分流
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楼,南都记者看到楼顶建有直升机停机坪,一楼设有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中心和先进的急诊急救中心等设备设施。
批量伤员送达医院后,如何进行快速分流?
该院医务科副科长王晓曼介绍,检伤分类中心主要起到快速精准分流作用,医院根据伤情和病情的严重、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再分流到各个科室进行医疗救治。
“一般20~30个普通伤员,只需10~15分钟就能完成检伤分类,大大提高救治效率和精准度。近年来医院积极协助上级部门开展航空紧急医学救援试点,建立面向大湾区的航空救援培训基地,为大湾区医学救援服务。”
广东首次公益性质
航空医疗救护培训
据悉,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两部委最早于2019年联合印发了《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共有4家单位入选国家航空医疗救护首批试点单位,其中就包括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和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航空医疗救护作为构建立体急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及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疗救援及院前急救领域与时俱进的新模式,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也把建立陆海空立体转运体系作为主要任务和措施。
李爱国副院长表示,通过试点和探索,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护协调沟通机制,可以加强协同配合,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救护效率。通过采取政府主导的公益合作模式,更能在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社会治安防护期备勤值守方面快速响应,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据悉,本次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班,是省内首次举办公益性质的航空医疗救护专业培训。师资主要来源于广州市航空医疗救援联合培训基地长期从事航空医疗救护实践的专家,学员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13支委属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代表组成,培训内容涵盖航空医疗救护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操作知识,并安排到警航支队沙湾基地开展飞行训练。未来将打造一支空地一体,两栖作业,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的航空医疗专业队伍,不断提升航空医疗救护服务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实习生 吴纪蓝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