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总是和吃糖丸这样的童年回忆联系在一起,“大家觉得这早不是什么问题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专家顾问、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事实上,直到今天,消灭脊髓灰质炎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最优先行动之一。
脊灰之战尚未结束,如今这场战斗已经进入最后关键阶段。过去30年中,全球范围的脊灰免疫接种工作使全球脊灰病例减少了99.9%,如今全球仅有巴基斯坦、阿富汗两个国家还有脊灰野毒株感染病例,2022年共发现22例。
然而,世界上只要存在野生脊灰病毒感染,所有国家都存在病毒输入的风险。另一方面,近期,疫苗相关脊灰病例也相继在欧洲、美国等地出现,中国也面临输入病例的较高风险。
如何迈向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最后一公里?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多位医卫领域官员、专家探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的战略,呼吁抓住窗口期,加强消灭脊灰国际合作。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多位医卫领域官员、专家探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的战略。主办方供图
全球范围内脊灰之战尚未结束
“只要有一例野生脊髓灰质炎感染还存在,全球4.5亿儿童就还需要接种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表示。王宇也称,“脊灰疫苗的生产、运输、接种、接种后的监测,意味着年复一年投入巨大的资源。”
数据显示,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脊灰疫苗覆盖率不断下降。比如,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消灭脊灰的工作放缓,多个国家脊灰疫苗的接种率下滑。此外,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介绍,目前80%的脊灰病例集中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这样的脊灰防控脆弱国家。特别是巴基斯坦,去年遭遇特大洪灾,脊灰免疫接种工作被迫停止,一些国家长期局部冲突和不安全风险导致国际援助和大量一线脊灰工作者无法进入,给疫苗的覆盖和疾病监测带来不利影响。
多位专家提醒,要警惕脊灰病毒出现反弹。“现实情况是,脊灰仍然会在各国卷土重来,除非该疾病在剩下的流行病地区得到消除。”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项目主任艾丹·奥李瑞称,今年在伦敦、纽约和耶路撒冷等地发现的脊灰病毒,特别是在非洲东南部发现的与巴基斯坦病毒有关的野生型脊灰病例,进一步证实了无脊灰地区和人群仍然面临感染脊灰的风险。
“我们看到了脊灰之战尚未结束,全球健康依旧备受挑战。”陈冯富珍提醒,中国曾在2011年部分省份曾出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感染,要防止此类情形再次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在论坛致辞。主办方供图
抓住窗口期,加强国际合作
南都记者注意到,多位与会嘉宾都提到,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目标,要抓紧窗口期,加强国际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灰项目主任艾丹·奥李瑞表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消除了脊灰,表明即使在人口众多的地区,脊灰也可以被消灭。目前,许多由中国开创的措施正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两个脊灰尚存的国家应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举例称,2020年,巴基斯坦曾受到11个独立的病毒“家族”传播链的侵袭, 2021年这一数字减少到只有4个,2022年只剩下1个传播链。这意味着独立病毒系正在被消灭。和巴基斯坦相同,尽管之前存在八个传播链传染,2022年,阿富汗只剩下一个传播链。艾丹·奥李瑞认为,近年来阿富汗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持续提高,使得根除脊灰计划具备了坚实基础。
“我们看到这两个脊灰尚存的国家正处于正确的轨道,现在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我们必须在这扇机遇之窗关闭之前,阻断病毒在剩余地区的传播,包括与其接壤的地区。显然,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持续无脊灰的世界是可以实现的。”艾丹·奥李瑞说。
所有国家都将平等地从一个无脊灰的世界中获益,因此所有国家也应平等地投入这项工作中。现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表示,抓住当前机会窗口,将支持消灭脊灰作为国际发展合作的优先事项,设计实施多措并举的综合援助方案。
他建议,加大重点国别和重点区域消灭脊灰的专项援助力度,针对性地制定消灭脊灰综合援助方案,开展疫苗捐赠;提供冷链运输等相关设备,开展疫苗补种的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在严防病毒流行、加强疾病监测方面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帮助提升重点区域和国别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此外,积极通过相关的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为国际社会消灭脊灰共同行动提供配合。
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梁晓峰。
消除脊灰,中国有哪些经验?
“从事这项工作有30年时间,听到这么多专家仍然在这个讲台上呼吁(消灭脊灰),我的心情很激动。”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梁晓峰见证过几代中国疾控人为消灭脊灰付出的心血。
1984年大学毕业后,梁晓峰进入甘肃省卫生厅,之后在中国疾控中心长期从事免疫规划工作,负责实施维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20世纪60年代早期,中国每年报告2万-4.3万例脊灰病例,是主要的流行国之一。为了消灭脊灰,顾方舟院士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易保存和服用的“糖丸”。有了疫苗后,中国的脊灰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显著下降。
光有疫苗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大规模接种来确保人群对病毒具有免疫力。1965-1977年间,中国每年脊灰病例报告数在4500-29000例之间。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并将脊灰疫苗纳入后,中国脊灰病例数显著下降,1988年脊灰病例报告数为667例。随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提出“儿童免疫接种率以省、县和乡为单位达到85%目标”。
尤其在1993年至1995年,中国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两轮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国家领导出席,显示了政府的重视程度,这极大提高了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
梁晓峰回忆称,我国从1993年开始,每年12月5日和1月5日都会开展全国消灭脊灰的强化免疫日活动。“为什么是这几天呢?北方地区冰天雪地,那时我们冷链不行,疫苗必须在冷藏条件下才能送到基层去。当时交通也十分困难,不少基层卫生人员为这项事业奉献了生命。”
通过生产、服务、监测等体系建立,在常规免疫基础上开展了多轮补充免疫活动,人群免疫水平迅速提高,脊灰野毒株传播范围逐年缩小,中国最后一例本土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在1994年。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宣布成为中国无脊灰区域。
梁晓峰是中国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7名委员中的一位。他们的工作是每年审议中国维持无脊灰正式报告提交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处于无脊灰状态。这个委员会除了顾方舟院士于2019年去世,其他人都还在为消灭脊灰战斗。
谈到国际合作,梁晓峰介绍,自2011年开始,中国疾控中心派出专家前往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巴基斯坦等国,支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我们派驻中国的公共卫生人员去帮助他们,就像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专家30年前帮助中国一样。”
发言的最后,梁晓峰还提起多年前被派到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时的小插曲。“我一直觉得自己英语比较差,到非洲之后信心倍增,有些事不需要太多英语,只要做好了,一个眼神传达的信息就够了。很多年轻人说英语不行,现在翻译软件也方便,只要你愿意吃苦,愿意尽人道主义的责任,我们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消灭脊髓灰质炎。”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赵霖萱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