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南都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文学评论》原主编、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杨义,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15日在珠海去世,享年77岁。
杨义。
学术研究以鲁迅为始发点
杨义,广东电白人。196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70年分配到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工作,任工人、宣传干事。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在唐弢、王士菁等先生指导下,以鲁迅为研究对象。
鲁迅研究是杨义学术研究的始发点。杨义曾经表示,鲁迅的文化血脉既深且广,深入历史、广涉民间,论其大宗,相当突出的是要从庄子、韩非、屈原、嵇康、吴敬梓,从魏晋文章、宋明野史、唐传奇、明清小说,甚至要从绍兴目连戏、《山海经》、金石学和汉代石画像中去寻找、去把握。沟通血脉,是当今鲁迅研究的当务之急,既关注鲁迅借鉴外来思潮,又顾及鲁迅植根于本国文化血脉,才能超越研究“半鲁迅”的局面,还原一个“全鲁迅”。
杨义还试图突破古今文学研究分家、“隔行如隔山”的模式,研究并写作《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等。进入新世纪,杨义开始对孔孟、老庄、墨韩、《孙子兵法》《吕氏春秋》以及群经、秦汉文献、出土简帛进行穷搜博览,陆续从知识发生和生命还原的角度,写出一批文章。
据公开资料,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追求中,杨义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楚辞诗学》《李杜诗学》《读书的启示》《文学地理学论集》以及《杨义文存》、“先秦诸子还原系列”等60余种图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顾毓琇全集》《中国文史经典讲堂》等书籍19种。
学术兴趣永远在变化中
“杨义在学术研究方面充满理想,积极开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曾评价杨义,他的学术兴趣永远在变化中,没有丝毫守成的意思。总结他的学术理想,可以用“三通”概而言之,即古今文学的贯通、中华文学的融通、中外文学的互通。
2010年之后,杨义开始在澳门大学任教。根据澳门大学校报此前对杨义的专访,该校旧校区有一个食堂,划了老师区与学生区,杨义总喜欢坐在学生区,边吃饭边与学生交流。在谈到食堂的饭时,杨义称,“十八块钱一份,很多内地来的教授都吃不惯,但我是农家子弟,农民出身,小时候吃不饱肚子的,我吃了之后, 觉得我的父母要是当年能够吃到这个是非常好的。”后来,杨义的学生常常在食堂围着他聊学问,自此有了“澳门大学食堂一景”。
6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出版中心对杨义的离世表达沉痛悼念:杨义先生为人谦和,编书时与他交流的编辑,都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人的真诚之心,人情练达而不失赤子情怀,是一位可敬、可佩、可爱的大学者。他的逝世对学术界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他的杰出著作将长存人间。
采写:南都记者 黄嘉丰
编辑:张亚莉,陈燕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