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草吐绿,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每年的六月份,便是新疆旅游旺季的初期。
但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奔赴上万里,不是去旅游,只为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他们就是援疆者。
本期“略知二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护士长齐莉的援疆故事。
“最忘不了的肯定是那里的兄弟姐妹和父老乡亲,特别不舍得,这一年大家一起并肩苦战,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和情意,辛苦的付出赢得了互相信任与尊重。”回忆起在新疆医疗帮扶的这一年,齐莉总觉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往事历历在目。
2021年7月,作为深圳市23名柔性援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之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护士长齐莉踏上了期待已久的新疆行,前往新疆喀什市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
这一年里,有困难,有感动,更有成就,用齐莉的话来说,“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相隔逾千里 依旧是吾乡
这次援疆并非齐莉第一次去新疆,应该说,是回到“故乡”。
若不是个子高,齐莉的五官容貌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新疆妹子。出生在新疆伊犁的她,毕业后分配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2003年跟着丈夫一起来到深圳打拼,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她进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一干便是20年。
这么多年虽然人在深圳,但齐莉一直密切关注着老家新疆的动态。2021年初,得知深圳市卫健委在选拔柔性援疆医疗人才开展对口支援喀什市和塔县工作时,齐莉主动向医院提交了申请,希望能回到新疆为当地做点贡献。
“当时很多同事听说我要去援疆,第一反应就是我可以回家了,特别羡慕。但新疆真的太大了,喀什和我老家压根不在一个方向,隔得太远了。”伊犁在北疆,而喀什在南疆,中间相隔1300多公里,约等于深圳到上海的距离,可齐莉觉得,不管隔多远都在新疆,都是故乡。
2021年7月29日,“深圳——喀什”航线正式开通!正是这天,齐莉如愿与深圳其他22位医护人员抵达喀什,正式开启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从三甲护士长到二甲护理部主任,从顾好“小家”到护好“大家”
在很多人看来,护士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针、发药、输液等跑跑腿的工作。作为一名市级三甲医院的病区护士长,齐莉的到来,能给当地医院带来什么?
“一提到医疗水平提升、治病救人,大家总觉得是医生的事,其实医疗的任何领域,都有护士的不懈努力。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大集体的锤炼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与进步,虽然在眼口腔专科做护理工作,但各专业的基础护理是相通的,护理理念是一致的,因此来到新疆,希望能尽最大努力把我院践行的优质护理理念与技术带到喀什,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齐莉在喀什人民医院日常工作图
来到喀什市人民医院后,齐莉担任医院护理部主任,与当地医院护理部孙主任共同负责全院护理方方面面的工作,但不涉及行政事宜。她坦言,以前自己是专科护士长,要照顾的是科室这个“小家”,现在作为护理部主任,要顾全的是医院整个护理“大家庭”,角色上的转变,意味自己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如何当好这个“大家长”,挑战确实很大。
在医院工作了几天后,齐莉发现喀什因为地处偏远,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思维与实践并未跟上步伐;护理技术简单,新技术新项目永远是护理人员的短板;护理工作仍以功能制模式为主,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辅;旧病区环境软硬件配置不到位,光线暗,床单被褥破旧,患者就医体验感很糟糕;在培训方面,未做到分层、有计划、有序进行;很多科室护理人力奇缺,工作超负荷,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采核酸、打疫苗、社会保健等抽人,更让护理人力短缺雪上加霜......
“大部分科室护士,放弃了三年的休假,真的很让我吃惊,没想到基层的护理姐妹们条件这么艰苦,看到她们,我觉得我们在深圳很幸福。”
结合这些情况,齐莉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重点工作就是树理念、建制度、制手册、抓培训,从理论到护理操作技术,不断提升当地护理专科质量。一周后,齐莉就迅速建了第一个专业小组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开展了经外周深静脉血管置管(PICC)技术培训,为肾透析的患者置了PICC管,是市医院第一例PICC置管。解决了患者穿刺困难、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护理问题。
在业务能力提升方面,齐莉靠着三十多年的护理经验,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业务学习、个案查房、持续质量改进等方面,带领大家一起从无到有,从很随意到有计划,从单一到多元,让医院护理团队护理水平新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为了规范护士记录,齐莉凭一己之力整理出18本护理工作手册模板,赶在了2022年元旦的前一天拿到印刷厂,亲自跟进印刷、校对。忙到晚上一点多时,印刷厂的员工累得忍不住问能不能明天再接着做,齐莉仍坚持着,“实在不好意思,辛苦你们再多坚持一下。这些小本本对我们医院很重要的,必须要尽快弄完,等天亮了就是2022年了,我必须要让护士在开年的第一天用上它们”。
在多次和院领导反馈争取后,病区的被褥也终于换新了,新招了不少护理人员。除此之外,齐莉在规范查房,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也花了不少功夫,同时还要负责学生带教、院感、护理、质控等方面的培训。每周二和周五,她还要去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卫生院,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要做健康教育及基层护理人员的专业辅导,同时做到卫生院院感方面的质量把关,配合规划口腔科诊室。
齐莉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卫生院工作图
这些努力,不仅同事看在眼里,医院领导们也记在心里。2022年“5·12护士节”这天,喀什市人民医院为齐莉颁发了特别贡献奖,感谢她援疆以来对医院所做的贡献。
“既然千里迢迢来了,就不能白来,必须要好好展现下我们二院人的精神,展现我们护理人的风貌,让大家不要小瞧护理的力量。”齐莉觉得,这不光是荣誉,更是使命所在。
2022年“5·12护士节”这天,齐莉与当地护理人员一同走了T台秀
放不下的家乡人 断不了的护理情
要说葡萄,还得是新疆的好,又大又甜。
自去年7月结束援疆回到深圳后,齐莉每次吃葡萄都会想起新疆,不由得牵挂起新疆的父老乡亲。
喀什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拥有40多台血透机,是喀什地区血液净化质控中心,是新疆自治区重点学科,每年有大量的患者在此做血透,对血透后休养在家的患者护理人员也会定期上门随访。有一次齐莉去患有尿毒症的买买提(化名)家中回访,却发现医院开的血透药他没怎么吃。“出院的时候护士其实都会千叮咛万嘱咐怎么吃药,他自己也知道要按时吃,但是觉得药太贵了,不舍得吃,偏等身体出现不舒服了才应急吃一粒。”齐莉说,由于当地的气候饮食等因素,肾病患者较多,血透的药一个月需花费一两千,像买买提这样经济窘迫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时候医护人员也拿他们没办法。
买买提是个果农,家中院前院后全是果树。齐莉还记得,那天刚好葡萄爬满了枝头,买买提及老伴听说医护人员要来家中回访,早早在家准备了很多果盘准备要招待大家。随访后老两口又端上来一大碗烩面,说什么也要让她们吃了再走。“谢谢你们来看我,辛苦了,你们不吃我会难过的。”在齐莉一行准备离开时,买买提又拿出一箱葡萄让大家一定要带走。“虽然最后我们一口也没吃,但维吾尔族老乡的朴实与真情深深感染了我。”
一句“难过”,一声道谢,一箱葡萄......齐莉被深深感动了,她还遇到过很多这样热情善良的患者,这就是新疆的父老乡亲,这份情谊她一直记在心里。
在齐莉的印象里,南疆一向较为落后,多为戈壁荒漠,气候也没有北疆舒适宜人,但在喀什这一年,她的看法大有改变。随着这么多年国家的大力扶持,当地发展正走上加速度,居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得益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当地水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哈密瓜、石榴、小红杏等等,不同季节满是瓜果飘香。和老家北疆相反,南疆地区的居民近97%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正是这些异样化的生活、饮食、交流习惯,使得同一种淳朴的民风用百种细微的举止表达出来,常常令她感动和震撼。
在齐莉的办公桌上,有个透明的玻璃水杯,这是她离开喀什前,医院的护理姐妹一起送给她的。一个杯子,寓意这份友情一辈子。
“来喀什一年,我基本上是宿舍和单位两点一线,直到要回深圳的前几天,护理部好几个姐妹拉着我去家里做客,带着到周边古城观赏,她们要让我记住喀什的角角落落,一土一木。在结束援疆时,医院特意给我们开了个欢送会,在欢送会上,一说到离别,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留下了不舍的泪水。”
离援疆结束已经过去了快一年,可对齐莉来说,和喀什的这份护理情深没有结束,仍在延续,日常护理工作的交流是常有的事。今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迎来了三甲复审,在此期间,齐莉也在不断复盘总结,有哪些经验是可以同步给喀什人民医院分享的,常常想着想着,电话便打了过去。
统筹:南都记者李榕
采写:南都深圳大件事 智媒研究员 曾美媛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
往期报道: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