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今年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以下简称《喜羊羊》)开播的第18周年,第一批观看喜羊羊的观众已经长大,有的观众已成为了爸爸妈妈。“喜羊羊,快想想办法呀!”“我一定会回来的!”等经典台词,是不少观众的成长记忆。
从电视动画荧屏转战院线动画电影赛道,首部电影作品就一举拿下9000万票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动画IP,家喻户晓的背后却充满着困难与挑战。
如何同时兼顾成年观众与儿童观众间的审美差异?如何保持情怀与创意相融合?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动画竞争市场,如何为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喜羊羊》IP力量?近日,南都记者对话原创动力总经理、“喜羊羊之父”黄伟明,听他畅谈《喜羊羊》背后成长的故事。
国民IP首触电
立志做有突破的电影
2005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横空出世,一举火遍了大江南北。几乎家家户户的小朋友都会被“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歌词洗脑。小朋友们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打开电视机看喜羊羊如何与灰太狼斗智斗勇。南都记者了解到,《喜羊羊》刚问世时,初创团队只有5人,担任“创作总监”的黄伟明一人身兼数职,后来慢慢发展到拥有几百甚至几千人的工作团队。黄伟明告诉记者,动画创作团队的力量非常重要,一部作品的成功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力量, “有上千位动画师、上百位编剧参与过制作,《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他们每个人都功不可没。《喜羊羊》能够做到推陈出新,是团队一直在发挥年轻人的创意与想法。”
4年后,不满足现状的《喜羊羊》团队决定突破自我,进军院线电影市场。黄伟明坦言这是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
原创动力总经理、“喜羊羊之父”黄伟明
2009年之前,动画电影市场一度不景气,10年之间仅有20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且票房普遍都不乐观。但《喜羊羊》电影的出现却意外地打破了僵局,创下了当时的国产动画电影奇迹。本来抱着“不亏本就好”的心态,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亮相院线上映后,拿回了9000万的票房,并成功刷新当时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
黄伟明认为,初次触电就能够拥有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他向记者介绍道,当时为了促进中国的原创动画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国产动画扶持政策。国家大力推动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使国产动画产业重新起步,驶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进军院线第一炮打响后,《喜羊羊》团队乘胜出击。在2010年,上映第二部院线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虎虎生威》,并成为“中国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大电影”,给国产动画的发展打了一剂强有力的“定心针”。
这样一来,《喜羊羊》团队决定正式投身动画电影市场,持续7年开发了围绕生肖主题的系列电影,并于每年春节档准时与观众相见。在连续更新7部《喜羊羊》生肖系列电影后,票房成绩逐渐下滑,团队决定暂停了生肖系列电影的开发,《喜羊羊》电影渐渐淡出院线银幕。
暂别院线电影市场后,《喜羊羊》团队仍每年坚持推出两到三部全新题材的电视动画系列。不仅如此,还从故事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从经典的单元剧改为连续剧的叙述模式,甚至还打破了经典的“狼抓羊”模式。
黄伟明向记者坦言,在之后的7年里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那段时间团队一直在保持创作,并深刻认识到一个IP的长期发展必须要不断进步和突破自己,在内容和技术上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尝试新的题材。
这段时间里,团队不仅写了很多剧本,甚至在有些剧本已经做完分镜的情况下,只要出现不满意的地方就立即终止项目。黄伟明笑着说,“当时整个团队都抱着‘做一部有突破的电影’的心态蓄势待发,不断沉淀只为找到机会再次回归。那句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的’一直鼓舞着团队进行创作。”
重返院线再获好评
喜羊羊和观众一起成长
2021年初,令整个团队意想不到的是:以篮球为题材的电视动画《筐出胜利》在固有的儿童群体之外火出圈了。该片在体育专业领域社区连续10天登陆热搜榜首,观众们纷纷感慨道:喜羊羊和我们一起长大了。这也让团队看到了重返院线银幕的机会,是时候将羊和狼的篮球故事延续到电影里去了。
2022年大年初一,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正式上映。黄伟明分享道,围绕篮球这一题材,电视动画与电影同时展开策划。《筐出胜利》的试水成功,也坚定了团队的信心:一定要把电影做好,进一步改变观众对喜羊羊的刻板印象。
为了能和观众有一次完美的重逢,对内容精益求精的团队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看似简单的动画背后,团队制作电影就经历了37稿剧本、74版分镜和2142个镜头的修改与打磨。
黄伟明与我们谈起影片里最后的球赛片段,早在电影制作初期,他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创作才能更有亮点。“我们一早就想好电影的最后要有一个燃爆点,必须要有喜羊羊的英雄回归。”看似常规操作的片段,对团队而言,却花费了非常多的心血。观众在片段中看到的“盖帽”只有几秒钟,而他们却花了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创作。
黄伟明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打篮球,我们团队里有几个动画导演也很爱打篮球。几年前就曾提出做篮球题材的想法,但当时国内动画市场的运动题材作品非常少,制作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形象上,团队为了让角色更好地呈现篮球运动的动作,他们把动画形象调整得更接近人形,并且还原了很多现实球员的动作风格。“这次IP的细节处理得更多更细,不过不变的是它们的善良、勇敢,和对梦想和团队精神的坚持。即使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困难,但它们的友情永远不变。这些核心一直没有改变。”
果然,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最终拿下破亿票房,也令《喜羊羊》成为从剧集走向大银幕的动画IP代表。距此,《喜羊羊》系列电影已和院线市场阔别了7年之久。
《喜羊羊》系列动画从2005年诞生至今,已经陪伴了一代人成长。黄伟明认为,正因如此,在制作上更要同时兼顾“大朋友”与“小朋友”间的审美差别。他分享道,目前团队在创作题材、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不断地进行创新。不过动画产品的核心还是要做内容升级,好的作品是需要面向全年龄阶段的。“观众对内容的要求有很高的标准,他们希望看到自己有所感触的内容,所以我们团队的关键目标是:一定要把内容做好。”
除了票房成绩,观众们对《喜羊羊》系列电影的口碑和喜爱,也给团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黄伟明向南都记者表示,接下来团队还会继续坚持创作,不断突破自己,努力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作品。
好内容助推动画产业高质量发展
动画IP同样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广东动画市场走在全国前列,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特色,为动画创作者们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土壤。广东的浓厚传统文化,敢为人先的科技力量和创新精神,也为《喜羊羊与灰太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使其生于湾区、长于湾区。
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中,可以看到影片融入了不少关于骑楼、城市街景等广东特色的文化元素。在黄伟明看来,通过动画的形式不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向观众宣传岭南文化,还能感受到广东文化的魅力所在。
扎根广东的黄伟明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岭南文化熏陶。他眼里的广东,是一个开放、包容、创新又很“接地气”的地方。在这样的生活气息下,让他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动画创作灵感。“广东有非常多的文化瑰宝,岭南非遗精彩纷呈,三雕一彩一绣、端砚、珠宝玉器精美绝伦;像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岭南特色建筑等都是伴随我的童年青春,不仅融入我的生活中,也融入到创作的作品中。”黄伟明说。
动画融入传统文化与特色,可以为如何与国外动画竞争提供不少思路。黄伟明认为,要做出好的动画作品,关键在于能否讲出好的故事。“无论什么时候,讲好故事都应放在首位,动画产业同样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他告诉南都记者,《喜羊羊》系列过去主要针对6-12岁的儿童群体,但现在收看动画的观众年龄越来越小,也需要针对这些观众开发一些新的故事。比如,儿童教育类型的动画片在互联网上特别受欢迎。看到这种趋势后,团队便创作了《智趣羊学堂》。作品以趣味互动的方式讲解自然科学、天文地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知识,打造喜羊羊式的寓教于乐。当年看喜羊羊的观众现在也已经长大,他们是互联网平台的活跃用户,团队便尝试做了《嫁人就嫁灰太狼》给年轻人看,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讲好中国故事是需要不断尝试突破和创新的”黄伟明分析道。
而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也给黄伟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透露,目前《喜羊羊》团队更积极地布局短视频、直播、元宇宙和AI等新兴产业领域。据记者了解,喜羊羊在短视频领域中收获了将近3000万的粉丝量,正在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喜羊羊不断“破圈”。近年来,喜羊羊品牌也与不同行业跨界联动,在互联网与年轻人群体中掀起一股“羊羊热潮”。
国产动画行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动画事业,创造出很多新的就业机会。“最重要的还是人才。”黄伟明分享道,人才并不是在学校里单靠学习就能够出现的,关键是要对动画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他告诉记者,自己会常常跟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同事说,“文凭不高没关系,要看他的作品,看他有没有想一直做动画的热情。动画行业其实很辛苦,没有足够的喜爱和热情,是很难坚持创作下去的。”
采访最后,黄伟明与我们谈起关于中国动画如何走出去的见解。在他看来,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创作产出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组成部分。人才是动画产业的核心,良好的市场大环境能为动画精品的创作保驾护航,可以帮助动画企业降低市场风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出动画产业的创新活力。同时,搭建起国产动画IP与海外交流平台的合作,使其努力推动国产动画的精品化和国际化。用创作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以动画原创品牌的崭新面貌走向世界。
采写:南都记者 林经武 实习生 黄薇嘉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郑若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电影 粤精彩
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