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恢复快!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轻松破解“天下第一痛”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7-21 11:38

为了缓解“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40多岁的陈女士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前,已经拔掉了四颗大牙,却仍然疼痛难解,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针对陈女士病情,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为陈女士成功实施了“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通过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解除了陈女士痛苦,三天后便出院回家。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万锋表示:“除了三叉神经痛外,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具有类似发病机制的疾病,也可通过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据悉,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目前已经实现了对上述疾病的全内镜微创化手术,年完成手术量达到100-200例。

微信图片_20230720204246.jpg

万锋主任为患者进行“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治疗

一种善于伪装的剧痛:三叉神经痛

有一种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疾病发作时额部、颌面部区域会有剧烈疼痛,患者往往痛到“怀疑人生”,它就是三叉神经痛。

在三叉神经痛的早期,很多人会误认为疼痛是因为牙齿等口腔方面的问题引起,从而进行口腔治疗,结果非但不能缓解疼痛,还导致了更多问题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三叉神经痛病发时,患者最开始的时候会在神经内科看,还有到口腔科看的,他有时候痛到不行就去把牙拔了,刚才提到的陈女士就是这样的遭遇,最后诊断是三叉神经痛。”万锋主任说。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一侧面部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疼痛,往往在患者张口进食、说话时突然发作。疼痛的程度十分剧烈,可表现为针刺、刀割、触电样的疼痛,很多三叉神经痛患者因此难以咀嚼进食和说话交流,在病发早期常常会被误认为是牙痛。

万锋解释,三叉神经痛病发机制是由于控制面部感觉的三叉神经受到血管压迫,搏动的血管持续冲压三叉神经,从而导致了疼痛的反复发作,病症易发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

微信图片_20230720204252.jpg

 

全内镜观察,微创手术缓解疼痛

据介绍,治疗三叉神经痛常见的是两种方式。一是药物治疗。患者可使用药物如卡马西平,能部分缓解疼痛的症状,但效果有限,并且随着病情发展,即使增大到很大剂量,药物作用也会逐步失效。二是手术治疗。以前采用的办法是通过球囊支撑后把三叉神经毁损,但这种方法患者会感到面部麻木,且复发率很高,只适合不能接受全麻手术的患者。目前,微血管减压术是根治三叉神经痛最有效且持久的方法,有效率超过 90 %。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症状立即消失。

而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将传统显微镜下观察换成了内镜观察。万锋介绍:“以前是让视线在外面看进去,现在是把内镜伸到里面去看,以更加微创开刀的方式,在内镜观察下通过在神经和血管之间垫片,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推移开,解除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微信图片_20230720204213.jpg

 

兼具大优势,但也有禁忌人群

万锋主任表示,治疗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手术进入脑深部三叉神经的起源部位,将导致疼痛的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分开隔离,从根源上解决病症,这种方式被称为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相较传统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可抵近、多角度观察、全景视野等特点,因此能更清晰地找到和显露责任血管,极大程度保证了手术效果。而且,内镜可绕过脑组织的遮挡直达手术区域,减少对脑组织和临近重要神经的牵拉,有利于保护脑组织和周围神经血管,实现对正常神经结构的微创化,降低术后并发症。和传统显微镜下手术相比,头皮、肌肉组织和骨窗切开范围也大大缩小,缩短手术时间。

据悉,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相较于传统显微镜下手术还有以下优势:

1、微创手术,伤口长度缩短一半。传统手术伤口一般为7-8厘米,甚至是10厘米,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更微创,手术切口多为3-4厘米。

2、恢复快,复发率低。患者术后最快2-3天即可出院,复发率也不足10%,年级较大的患者也可以恢复得很快。传统手术则需要一周左右出院。

3、手术费用降低20%。由于手术创口小,使用修补材料较少,住院时间短,比传统手术花费也会更低。

但是,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也有一定禁忌症患者。“由于手术是需要全麻进行,对于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以及有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年级较大患者在选择微血管减压术时应慎重考虑。”万锋建议。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通讯员:郝黎 张蓝溪 靳婷

实习生:詹雅舒

照片提供:吕峰

编辑:曾文琼

编辑:曾文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