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核电站开放日:核电故障超出30秒再去处理就失去意义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8-10 17:56

核电站1公斤原料裂变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煤炭?8月7日,中国广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在一场面向青少年的特别公开课上抛出这一问题,一名踊跃举手的小学生直接忽视ABC三个选项,给出了一百万公斤的答案,引发全场大笑。

图片

公开课上提出的问题。

这一场公开课是以“与科学对话 感受湾区创新力量” 为主题的科学家精神思政课,逾百名学生来到大亚湾核电基地聆听4名科学家分享经历,现场展示核燃料操作平台和的固体火箭的模型,为青少年呈现一堂生动的科学精神思政课。

据了解,《与科学对话》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8个部委共同主办的大型开放式融媒体直播节目,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直播,是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以“用思想打动人 用真理征服人”为核心,基于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场景,邀请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大思政工作暖人心、有温度、接地气。该系列公开课联动全国百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年预计将举办六场活动。

此外,8月7日也是大亚湾核电基地的第十一届中广核“8·7公众开放体验日”,基地培训中心对外开放。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培养一名值长需要12年和120门课程,每小时耗至少上万元。新员工需经过长期的培训和层层的严格考核才能走上领域的最高点。

图片

第十一届中广核“8·7公众开放体验日” 的主题是“绿色发展,核你同行”。主办方供图

国外专家来华维修耐辐照相机,从上飞机开始计费,维修贵问题如何破解?

此次公众开放日的主题是“绿色发展,核你同行”。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在课上介绍,核电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国家提出“3060双碳”战略的形势下,核电作为一种稳定的基荷能源,是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仅仅是大亚湾核电基地,近30年来每年都向香港供电超100亿千瓦时,占香港全社会用电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图片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在公开课上。主办方供图

目前,核电的安全仍然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王鑫介绍,核电和原子弹产生能量的基本原理相似,原子核裂变时会产生质量损失,这一过程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原子弹爆炸是尽可能让这些能量损失同时发生,瞬间释放能量。而核电则是低密度、连续可控的能量释放,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用于发电。

他表示,核电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核爆炸,但需要安全有效的管理核反应过程,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发和改进核电站的技术,提高安全性。

王鑫介绍,“华龙一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核电站设计中,为了保障核安全设置了反应堆控制棒,它能在发生事故时自动下落,及时停止核反应,要求响应时间是0.15秒,比人眨眼时的0.2-0.4秒更快。

在核燃料操作一线30多年的大国工匠乔素凯是第二位演讲者,他讲述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突破。他介绍,核燃料组件入堆后,需要通过水下摄像机来检查确认,这种摄像机需要耐辐照,此前只有国外厂家生产,价格高、供货周期长。如果相机出问题了请厂家来修,从国外技术人员上飞机就以小时为单位开始计时收费,一直到回国下飞机,这笔维修费用非常高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乔素凯表示,他们和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直到2009年终于共同研发出了耐高辐照的光导管摄像机,价格仅仅是国外产品的一半,供货周期还短,头一天晚上相机出问题,售后维修人员第二天上午就能赶到核电站。

乔素凯也坦承,国产摄像机一开始不是非常好用,但毕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通过数次升级,国产化水下摄像设备质量越来越好, 很多指标已经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到目前国产的耐辐照摄像机也出口国外。

为青少年讲述科学家精神思政课的还有从事航天事业近40年的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

2015年9月25日, “长征十一号”发射成功,这一国内首枚固体火箭由杨毅强担任总指挥,从设计到起飞,耗时6年。这之后,他离开岗位,创办了以太空科技服务大众的商业航天企业中科宇航公司,这也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

杨毅强在课上分享了创业历程。据了解,这家公司用三年时间打造了中国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他表示,这背后一次次的归零、迭代和反复,以及研制团队经历的煎熬、崩溃和压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认为,没有重于泰山的责任心和锐意进取的创新力,是无法拨开迷雾见到曙光。

谈及创业选择,杨毅强表示,初心就是想让中国航天走得快一点,再好一点。他表示自己很清楚选择出走意味着失去倚靠,需要单打独斗,但也始终认为中国航天的体制机制需要多元化。正如以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盘活了美国航天的闲置资源及人才,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中国航天也可以用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发展模式来应对。“想用一生一世的情,为中国航天做三生三世的事,这就是科学家精神。”他说。

作为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和商业航天领军企业,杨毅强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为大湾区商业航天打开想象空间,向南海前进,建设瞄准“一带一路”航天服务的南方航天港母港,实现近海、远海的发射需求。

 

12年120门课程培养一名值长,每小时课时费超万元

如何培养核电站操纵员?“8·7公众开放体验日”下午,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培训中心开放参观。据介绍,这里开展的是核电体系里最重要的培训,主要承担核电机组运营人员的培训,该中心的一大亮点是等比的核电运行系统模拟机,模拟机建设成本高昂,且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耗损,维护成本高,因此目前只对集团内部开放。

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新员工到值长有着一套系统的学习流程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培养周期为11年到12年左右,其间学习120门左右的课程,培养成本高昂,一个小时的课时,公司投入的钱至少1万元。

图片

运行人员培养流程。南都记者 郭若梅 摄

新员工首先要接受为期4年的培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取得“学习操纵员”资格后,才能在模拟机上学习,相当于4年才开始入门,通过第5年的考试,获取操纵员的岗位授权证书,才能在总公司值班。

上述负责人表示,高级操纵员则需要至少10年的培训周期,并通过国家层面和公司内部的各项考核,再往上是机组长、值长。培养一个值长至少需要12年,学成后人也到了中年,目前中广核的主力军在35至40岁左右。中广核有3个运行部,一个运行部有6个运行值,每个值一个值长,再加上4个备选值长,每个运行部共有10个值长。

他介绍,处理故障或事故对人的反应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比如黄金干预时间是事件发生后的20秒内,其次是30秒内,超出30秒再去处理就失去意义,因此年龄也可能成为障碍。比如,以生活中常见的考驾照为类比,如果科三挂科,不需要回到科目一重新考,但操纵员领域内的某级考试一旦挂科,就需要回到“科目一”重头开始,因此完成整个过程可能会比那些一次通过的人多出两三年。

“但即使没能一路走向‘值长’这一最高点,这套机制培养出来的人依然能在其现有的岗位或者别的部门发光发热,据我们观察,他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上述负责人说。

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外部和培训中心等地的内部,都可以看到墙上写着“严、慎、细、实”几个字,负责人表示,这四个字是中广核的工作作风。“如果你和操纵员交流,你会发现这些人有个特点,就是不会轻易相信你说的话,这是一种职业习惯,他会先核实他接收到的所有信息,不会只相信单一信源。

人不可能永远不会犯错,核电操纵中如何避免人为因素的错误?上述负责人介绍,操纵的基本原则是按程序操纵,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同时引入他人监督机制,一般生产配置是两个操纵员和一个高级操纵员,后者负责监督,防止两个操纵员操纵失误。此外,在进行重要项目操作前,操纵员一般会在模拟机上进行多次练习,提高熟练度。

为了尽可能减少乃至杜绝人为错误,培训中心还引入人因工程学科,也就是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组织特性研究,对核电站的人机接口、规程、环境、人员资质和培训、管理、安全文化进行整体性协调和系统优化,建立一套针对人员失误的纵深防御体系。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这一学科可以使管理制度和程序更加人性化,让操纵员工作起来更加舒心。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在7日上午的科学家精神思政课上呼吁,当前,我国的核电机组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提升,希望更多人能加入,一起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发自大亚湾核电基地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