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给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县域乡村正在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生产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崔长彬说道。
面对这一“双碳”新机遇,县域乡村如何抓住?现实中又有哪些挑战制约县域低碳转型?9月19日,“县域低碳转型研讨暨报告发布会”在京举办,多位能源专家汇集一堂,探讨低碳转型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南都记者注意到,会上还发布了《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灵丘县试点研究》(以下简称“灵丘报告”)和《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曲沃县试点研究》(以下简称“曲沃报告”)。报告显示,县域转型发展面临县级财政资金承压、发展策略受限、基础设施滞后、外部环境倒逼、能力建设欠缺和用地政策趋紧等六大共性挑战。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推动县域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需要把低碳减排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农村配电网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位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近年来,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风光电储等清洁能源产业,通过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完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打造光伏材料组件产业一体化配套的产业链体系等措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绿色发展。据了解,截至目前,同心县新能源获批总装机量410.05万千瓦,已并网325.8万千瓦,在建84.25万千瓦,2022年同心县清洁能源全年发电量65.9亿度。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县域面临低碳转型机遇,发展新能源可提高居民收入
县域面临着低碳转型的重大机遇。多位专家认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引领下,县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农村的主体在县域,乡村振兴的成败关键在于县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共有1866个县域,人口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GDP占比近 40%,县域转型发展,直接关系到过半人口的福祉。县域地域空间广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左右,在碳中和背景下,可以为发展风光等绿色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预测,广大农村仅屋顶户用光伏,就有20亿千瓦的装机潜力,可实现年发绿电超过3万亿千瓦时,挖掘和释放县域风光等可再生资源潜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在会上表示,新能源可以赋能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代表了县域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实现可持续、绿色和智能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政策层面来看,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也享有优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认为,区域发展必须走城乡融合、城乡协调的发展道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原副司长韩爱兴发言。
“我们国家有1800多个县域,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去年5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为县域绿色发展做出了部署。”韩爱兴说。
国家发改委也明确了能耗双控原则,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将激励县域发展可再生能源满足增量能源需求。光伏和风电技术快速迭代,度电成本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需求,加速实现能源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此外,县域地租相对较低、拥有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适于发展各类生物质能应用和光伏+农业等。
县域转型发展面临县级财政资金承压、基础设施滞后挑战
“农村能源革命、能源转型、低碳转型能够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姚强说,“如果县里建了风光电,投资、产出、就业和税收都归属这个区域,将有力促进农村和农业地区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姚强发言。
不过,他也指出目前县域绿色转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风光等分布式能源每度电都要上网,用电再从电网购买,而非就地消纳,减少了居民在这方面的收益。
“这就需要打破现有政策体制和技术方面的障碍,核心是解决利益一致性问题。源网荷储要利益置换,不能把电网排除在外。”姚强说。
此外,县域转型发展面临县级财政资金承压、发展策略受限、基础设施滞后、外部环境倒逼、能力建设欠缺和用地政策趋紧等六大共性挑战。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研究员陆海在会上介绍,“地方依靠县级财政投入难以大规模补贴绿色低碳转型项目,亟须引入社会资本。另外,县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策略受限,我们发达地区目前经常采用一种适度超前的发展策略,通过超前的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但是对于县域地区来讲,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有可能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
陆海表示,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县域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尤其中西部县域,本身基础设施底子就薄,开发成本高,改造速度慢。此外,县域的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下游,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占比比较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行业都面临碳排放履约的压力,还有ESG评级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慢慢传导到县域产业。
“县域现在很多主观发展思路停留在能源供给侧和单项技术应用上,转型能动性不强,缺乏专业人才和配套能力建设。新能源开发也面临用地政策趋紧的问题,最近有很多违规占地的项目被拆除。”陆海说。
如何破解县域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难题?
如何解决县域的转型发展面临的经济薄弱、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韩爱兴认为,下一步需要首先重点解决投资的问题。社会投资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式,对县一级来说尤其如此,仅靠县级财政来解决转型发展是不可能的。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推进中心高级经济师曹阳也表示,破解县域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难题,切实推动县域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需要把低碳减排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
“把前端研究、后端项目策划和落地能够结合起来,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这两条跟低碳减排工作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当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强一些。”曹阳说。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指出,农村配电网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农村户均配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既能反映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也能反映光伏的并网条件。有些村屋顶很多、资源很好,但变压器容量特别小,影响光伏潜力开发。因此,在推动农村新能源开发中,要加强对配电网关注的关注,破解物理瓶颈。
姚强也建议,县域下一步必须做到源网荷储多能协同,就地消纳,基于全社会成本最低的模式,实现能源革命和低碳转型。
“县域在推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设计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助力完成农民增收这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崔长彬说。
两份报告发布,提供县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山西样本
灵丘县、曲沃县均为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县城建设试点。此次发布的两份报告也针对两县域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建议。
以山西省灵丘县为例,灵丘县风光资源丰富,县域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已达7.8亿千瓦时,以并网外输为主。根据灵丘报告的估算,当地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潜力合计约330亿千瓦时。而现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8%,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但灵丘报告也指出,释放可再生能源潜力需要解决多重难题。灵丘整县推进光伏进展缓慢的原因有三:其一,变压器容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现有发展需求;其二,光伏设备、安装等缺乏统一标准,房屋安全存在隐患,部分居民安装分布式光伏意愿低;其三,分布式光伏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居民利益缺乏保障。
报告结合情景分析,对未来的碳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包括“设备电气化+矿山光伏+储能”在内的16条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灵丘县试点研究》发布。
曲沃报告则指出,曲沃县是临汾市乃至山西省重要的钢铁和焦化产业集聚区,两大行业能耗占全县80%,绿色转型难度大。
据悉,曲沃的光热资源虽然不及晋北地区,但本地消纳能力较强,适宜利用各类建筑屋面、设施农业、交通廊道、矿山生态修复和非水源地水面发展光伏和光热,结合需求侧场景因地制宜地设计开发利用模式。估计全县光伏开发潜力近1吉瓦,年发电量超过11.5亿千瓦时。
曲沃报告还结合潜力和障碍分析,重点推荐了“整县推进+能源费托管服务模式”的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模式”的生物天然气开发和“能源环境一体化托管模式”的农业产业园低碳无废改造三类优先发展项目。
《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曲沃县试点研究》发布。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发自北京
主办方供图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