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得到抑制,就没有传播风险了吗?专家这样提醒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10-10 20:27

“他刚来的时候走路都走不了,有很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经过我们救治之后恢复健康,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子了,宝宝非常健康。”近日,记者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教授和感染病中心主任李凌华教授,了解到HIV感染者其实经过规范科学的抗病毒治疗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地生活。对于HIV感染者而言,除了通过积极治疗控制自身疾病进展,如何避免病毒传染给自己的伴侣、家人同样是感染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两位专家表示,事实上,如果HIV感染者尽早开始科学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只要保持HIV病毒的长期持续抑制,那么,将病毒传染给性伴侣和他人的风险就几乎为零。

图片

长期抑制病毒,HIV感染者预期寿命和常人无异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现存HIV感染者122.3万例,报告死亡41.8万例,新报告10.78万例,较2021年下降16.7%,整体疫情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蔡卫平认为这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加大艾滋病防控力度、积极推广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和病毒载量检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与传统的认知不同,只要坚持规范治疗,HIV感染者的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已经与常人无异。” 蔡卫平教授认为通过规范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将HIV病毒载量控制在非常低、甚至在体内检测不到的水平,当患者长期到达病毒抑制后,其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与常人无异。据悉,目前,随着我国持续推进HIV疫情防控措施,HIV感染防控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大部分感染者经过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有望实现长期存活。

图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 蔡卫平教授。

据介绍,HIV传播风险和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密切有关,如今,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备受重视。随着医学和创新药物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HIV感染者已将愿望变为了现实——连续6个月以上检测的病毒载量低于50拷贝/毫升,也就是俗称的HIV病毒载量“达标”。有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规模增长迅猛,2012年以来病毒载量检测比例持续稳定在90%以上,正在接受ART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稳步提高并保持高水平,截至2021年,感染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比例为93%,病毒载量检测者中95.4%的感染者实现了病毒学抑制。

然而,病毒得到抑制,就代表病毒完全被清除,没有传播风险了吗?

检测结果“达标”,仍不可掉以轻心!

在蔡卫平教授看来, HIV病毒载量检测是检验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治疗方案调整与否的重要依据。病毒载量下降,HIV感染者是直接受益者,可以最大程度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从而降低艾滋病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根据 “持续检测不出”=“不具有传染性”(U=U)的界定,病毒载量低可以大大降低性行为传播HIV的风险,也为实现联合国提出“到2030年终结AIDS流行”的目标带来了希望。

“需要强调的是U=U的概念仅限于性传播途径”,蔡卫平教授提醒,即使病毒载量低于目前最敏感的检测下限20拷贝/毫升,艾滋病病毒仍然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比如在输血时,会把血液中的细胞和血浆都同时输进去,细胞里面的HIV病毒仍会发生传染。“所以,仅仅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并不等于艾滋病治愈,感染者仍然要长期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HIV病毒怎样才不会传染?蔡卫平教授和李凌华教授认为,第一,HIV感染者正在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第二,HIV感染者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第三,HIV感染者达到并保持测不到HIV病毒载量,并且保持至少6个月以上测不到HIV病毒载量;第四,“不具有传染力”仅限于性行为方式;第五,每年至少2次病毒载量动态监测。蔡卫平教授建议道,“从感染者角度来看,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将病毒载量控制在50-200拷贝之间仍然存在比较高的耐药风险,因此,还是建议感染者要尽力把病毒载量控制在50拷贝以下,基本可以达到完全抑制病毒的水平。”

实现艾滋病病毒载量”达标“记住六字诀

那么,要想实现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HIV感染者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呢?李凌华教授将其总结为“六字诀”:早、快、强、易、久、长。

李凌华教授进一步解释:“早”,即只要确诊了HIV感染,就要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一旦确诊HIV感染,无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少,均建议立即开始治疗。有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或确诊当天启动ART。 “快”,即要尽可能地把病毒最快速地降下来,这样有利于感染者免疫功能尽早恢复;“强”,即选用药效更强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今抗病毒药物的病毒抑制率可以达到95%以上;“易”,即药物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感染者容易接受;“长”,即能够减少服药的频率,提高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久”,即药物耐药屏障要高,感染者能够持久地服用且不易出现耐药。

图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 李凌华教授。

“例如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比克恩丙诺片,几乎具备了实现上述‘六字’治疗方案的优点,随着比克恩丙诺片进入医保,我们门诊中的治疗需求明显增加。”李凌华教授如是说。记者获悉,比克恩丙诺片已纳入医保后,其费用由3680元/盒降价为1125元/盒,降价幅度达到69%,医保报销后患者仅需自付几百元。据悉,现在已经有不少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大幅降低HIV感染者经济负担和用药压力,也为实现HIV病毒载量检测“达标”提供了坚强后盾。

定期随访和检测病毒载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感染者,必须定期到医院做HIV病毒载量检测。”蔡卫平教授指出,《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对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对所有感染者治疗前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查清病毒载量基线水平以确保后续治疗质量,使用检测下限最少是50拷贝/毫升以下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精准的治疗水平。“初始治疗时,应该三个月去医院做一次病毒载量检测,稳定以后可以每半年检测一次,每年至少进行2次病毒载量动态监测。因为等感染者感觉到有副作用时,很可能已经晚了,并且有一些副作用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另外从U=U角度来说,要求是持续检测不到病毒,而不是感觉不到。”蔡卫平教授补充道。

李凌华教授分享道,“我也碰到不少感染者,有些是自己听病友说某个药效果好,自己就从院外购买了服用,但服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好,而且还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包括肾脏损伤等。还有一些感染者在治疗时因缺少医生的随访督导,出现了漏服的情况,也导致病毒载量发生变化,最终都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这都是治疗中没有定期检测导致的不良后果。”因此,尽管抗病毒药物越来越好,但对药物的疗效监测和毒副作用的监测仍是必不可少的。

据悉,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疾控部门采取的是一年免费测定一次HIV感染者的血浆病毒载量,各地疾控中心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也可以获得免费咨询和检测服务,HIV感染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前往检测。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黄颖

编辑:曾文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