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润心田,滋养学生君子品!探访珠海这所古韵小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3-10-25 17:17

南都讯 在珠海,有这样一所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小学,走进它便能看到以梅兰竹菊命名的四栋古色古香教学楼,从亭台楼阁到园林场馆,从走廊阳台到通道门庭……岁寒三友、文房四宝、百家姓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都被巧妙镶入校园环境,给学子们带来浓厚的文化滋养。

图片

它就是珠海市香洲区云峰小学。近年来,云峰小学接连获得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广东绿色学校、珠海市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珠海市垃圾分类文明校园、珠海市义务教育学段生涯教育试点学校、珠海市性别平等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这所小学究竟有何魅力?南都记者带你走进云峰小学,为你揭秘。

打造国风校园环境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云峰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随处可见。校门口绿意然的翠竹常年迎着清风摇曳摆动,窸窣声入耳,令学子们内心一派清净。据云峰小学张丽慧校长介绍,此处环境布局的灵感来源于王维所作《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能鲜明体现校园的宁静之境、古韵之美。

图片

走进校门,四栋教学楼的名字更是别出心裁、吸引眼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香楼、“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的兰清楼、“未曾出土已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的竹节楼、“素心常耐暖,晚节本无瑕”的菊洁楼……

图片

不仅仅是教学楼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放眼整个校园,从亭台楼阁到园林场馆,从架空层地板到大小墙面,从走廊阳台到通道门庭,各种传统文化元素都被巧妙地镶嵌进去,例如中华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歌、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中医药文化、岁寒三友、文房四宝、百家姓、“孝”“善”文化墙……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滋养着每一位云峰学子。

为了让传统文化入目、入耳、入心,校内随处可见云峰十二德规范要求,极具文化特色的上课铃声和课间音乐,还有举办写对联、剪窗花贺新春等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让云峰学子从小在校园生活中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行君子品,做有德人。

垃圾分类进校园 缔造美丽新云峰

“你拍一,我拍一,垃圾分类我参与。你拍二,我拍二,垃圾分类是大事……你拍十,我拍十,举手之劳久坚持。人人都要献爱心,共建美丽香洲区。”

这首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拍手歌是云峰小学张丽慧校长精心编排的,她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分解成孩子们易懂易记的歌词,使这首欢乐的童谣很快就在学生之间传唱开来,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从此生根发芽。

图片

在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上,云峰小学向来不遗余力。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微信公众号、电子屏幕等平台,积极科普、传播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国旗下讲话、“云峰之声”广播,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学生积极投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为建设美丽新云峰贡献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此外,云峰小学还独出心裁地安排了“垃圾分类小小宣传员”,让学生课间手举宣传牌自发呼吁,使学生们对垃圾分类工作有更深刻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践行垃圾分类活动。

同时,云峰小学非常注重在教育教学上融入、渗透垃圾分类环保知识,使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图片

在主题班队课上,学生们通过精美图片、动画视频、实际观察、游戏互动、拍手儿歌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学习,了解到垃圾的危害、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意义、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知识。在环保与健康课上,学生们用卡片进行现场模拟垃圾分类,在游戏中学会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在美术课上,学生们通过一幅幅“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手抄报作品,展示出了对于垃圾分类的生动理解……垃圾分类进校园的文明理念日渐根植于学生心中。

开展性别平等教育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性别意识不强,但性别教育至关重要,影响着学生们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

“儿童自身的性意识已经觉醒,他们既好奇又困惑,这就需要学校对于儿童进行性别教育,为他们答疑解惑,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云峰小学张丽慧校长如是说。

云峰小学的教师因而融性别教育于课堂,保学生更好适应于社会。与此同时,学校还会开展性别平等的相关讲座,邀请知名专家莅临学校,促进全校性别平等教育普及,提升教师性别平等意识。

图片

此外,在“学校是我家,共育靠大家”“双减”政策出台后,云峰小学以课后服务和心理护航为抓手,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全面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在课后服务方面,学校积极对接第三方机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家长需求,精心设计以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帮助学生从更多渠道、更多维度获得知识、技能和感悟,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的学习需求。

图片

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组织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团结合作,众至成城。”学校也与家庭,社区共育合力,多方合作齐发展。家长授课,亲子讲坛,社区辅导……一系列的举措将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全面、个性化和有力的教育支持。

采写:实习生 孔令仪 代诗怡 南都记者 陈栋

编辑:陈栋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