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葵簇拥,山水幽茫,许江北京个展“所念皆山”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1-08 04:06

11月5日下午,“许江:所念皆山”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第二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最葵园艺术中心联合承办。

图片

展览两个空间各自以“葵园如山”和“所念皆山”为主题,共展出许江2000年至今创作的油画和影像作品一百余件。“葵园如山”是作者近二十年间的人生况味和存在历史。葵园守望,反复吟咏,以岁月为笔,以沧桑入画,葵是他的身世、他的心象、他的命运,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所念皆山”则呈现了作者身即山川,于丘壑林木之间求真、求本、求心物。山水是他命中注定的归宿,是他持续深入中国艺术精神的返归之途。

图片

展览现场

图片

展览现场

图片

展厅现场

图片

展览现场

图片

展览现场

许江,一位有大历史观的艺术家,他以弈棋来隐喻历史的纵深推演和命运的波谲云诡,以弈棋之手来象征人在古今之变中那主动抑或被动的角色,创造了新的象征主义史诗,奏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强音。从激越到理性,从天空到大地,从主客对立到心物合一,从知葵、画葵、咏葵中进一步走进山水世界,其“真我”与“真物”让人动容。

图片

葵园肖像   纸面水彩   64cm×53cm×75   2018

许江喜欢画葵。他笔下的葵,不仅是植物,也是象征。许江笔下的葵总是成片出现。即使是独立的葵头,也多以成组的形式展出。群葵簇拥,聚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群葵表达的既是“空”,更是“有”,是“真空妙有”。许江画葵,表面相似,实质不同。相似的是题材,不同的是形象;相似的是形象,不同的是笔法;相似的是笔法,不同的是情调……观看者在许江的葵中沉思得越深,看见的相似与不同就越多。

图片

采薇  布面油画  200cm×156cm  2018

图片

无衣  布面油画   200cm×156cm   2018

许江的葵,以一系列的相似与不同,告诉我们共生会有可能。许江用他的绘画行动,用他日复一日的劳作,将我们从无解的观念,拉回到有解的现实,小我还真有可能凝聚成大我。

图片

云山苍苍   纸面油画   73cm×50cm×10   2022

如果说葵是许江有意识选择的题材,山水则是他命中注定的归宿,是他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许江是画家,更是诗人,容易在经典诗文中获得共鸣,进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诗意盎然的文化世界,构成许江生存世界的底层。

图片

树山  布面油画   198cm×112cm   2022

图片

郁山   布面油画   198cm×112cm   2022

具有坚强自我的许江,在山水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归宿。他的画幅变小了,画面变成了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逐渐消融、升华,与山水打成一片。他不再挑剔题材,而是随物赋形,从与物相刃相靡转向相安相忘。

图片

富春山旅图 · 三江芳草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策展人彭锋在展览前言里谈道:“许江不满足于用绘画来制造奇观,他从不与技术竞争,而是恪守绘画本分。画者,画也;用叶秀山的直白说法,就是‘划道道’。许江在不停地‘划道道’,要用他的画道破遮蔽在对象上的冒牌‘知识’,让‘事物本身’涌现出来。‘划道道’,也表明有人在场,有人在思。许江在画面上留下自己在场的痕迹,在思的痕迹。”

图片

在彭锋看来,许江如同理学家,身在庙堂之上,心在山林之中,他用作品对世界进行现象学还原,一笔一划出自胸臆,“从不修饰,从不迎合”。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是戛戛独造。

展览持续至12月10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