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平均降价58%,采购期延长至4年受欢迎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11-08 19:57

11月6日,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本次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有41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

此次药品集采的制度设计也有新变化,采购周期首次增长为4年,且部分使用量较小的品种也进入集采范围。而随着国家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阶段,集采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医疗机构的心态均有变化。

 

通过“带量”采购稳定企业预期,促进保供与合理降价

自2018年试点国家药品集采以来,因降价而著称的集采已被业内和外界所熟悉,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进入“常态化”阶段。有企业人士表示,此次集采选点和安排“低调”很多:开标当日正值上海进博会,集采会场选在了上海南郊的奉贤会议中心,距离虹桥、浦东两座机场均有30公里以上路程。

此次集采共有262家企业的382个产品参与投标。联合采购办公室定在6日早上8点受理申报材料,而在8点前,会场外已有很多企业到场等待。竞争像往常一样激烈,一位企业人士感叹。也有人现场向南都记者分析,此次集采大多数品种都有5家及以上企业参与投标,不少品种甚至达到10家以上,而整体采购量又小于前几批,未来竞争可能越来越大。

800x600_654b6d5d33660.jpg

此次集采共有262家企业的382个产品参与投标。上午8点前,会场外已有很多企业代表到场等待。

此次集采的一个新变化是采购周期首次增长到四年,各方对这一变动表达了不同看法。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关注进入短缺药品清单的品种,包括阿托品注射剂、多巴胺注射液、卡贝缩宫素注射液等。此类药品对稳价保供有较高要求,蒋昌松认为,采购周期延长到四年能让企业有较好的预期。

国家医保局在集采开标后表示,治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注射剂、用于抢救休克的多巴胺注射剂、用于催产的缩宫素注射剂等5种短缺药品和急抢救药品,通过“带量”采购方式稳定企业预期,实现保障供应与合理降价的多元目标平衡。

参与集采的企业也在现场表达了这一逻辑。有企业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此次调整会让企业投标时更慎重。他解释,集采报价基本为“地板价”,标期较短不利于企业收回投资,较长的标期更适合“以量换价”,减少企业续约负担,“延长应该是个好事”。但也有企业人士表示,对于产品品种单一或规模较小的厂家,“相当于你一旦中了,那你吃红利就是4年,如果这一次一旦丢了,很有可能这一家公司接下来就很难。”

而在临床使用端,医院方面也表达了对延长采购周期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学部主任卞晓岚告诉南都记者,医生需要时间评估一款药品综合效果,更长的采购周期让医生有更多时间收集真实世界使用数据。

图片

报价信息公开过程中,很多企业人士在场外张望等待。

在全部企业提交完受理材料后,上午十点进入了申报信息公开阶段,持有入场券的企业代表进入礼堂后,还有不少人在院子里等待。整个公示阶段持续至中午12:30左右,宣读人在台上逐一念出申报企业提交的报价信息。

800x600_654b6df15b43f.jpg

现场,宣读人在台上逐一念出申报企业提交的报价信息。

800x600_654b6df685524.jpg

会场里的企业代表。

在准备阶段,研究竞争对手报价是企业的“必修课”,包括分析对手的供应链、谁可能投低价以及供应省份选取情况。“做一个综合的分析,确保中标的前提下中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价格,”一位企业人士说,“也有运气成分在里边。”

而随着现场逐一宣读,各家企业的报价情况也变得明朗。与早期集采不同,业内对大幅降价已有心理准备,只有出现个别极低价格时才会引起场内低语。宣读同时,不少企业人士都在用电脑或纸笔记录报价信息。中午12:30左右,报价信息全部宣读完毕,现场陆续有人拨打电话,汇报有哪些企业参加集采、报价情况并讨论选省方案。

“XX省不一定有机会,人家报价最低,肯定拿走了。”

“啥时候走,你们晚上可以庆祝一下了。”

 

部分药品采购量较小,或因过专利期后仿制药密集获批

在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拟中标企业后,此次集采的另一“重头戏”即将启幕。当日下午,拟中标企业移步附近一家酒店,逐一选择供应地区。

按照第九批集采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规定,拟中选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药品供应地区,而报价(即“单位可比价”)最低的企业拥有优先选择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规定,第一顺位企业优先在供应地区中选择1个地区。优先选择完毕后,从第一顺位企业开始,所有拟中选企业按顺位依次确认剩余地区,每个拟中选企业每次选择1个地区,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地区选择确认完毕。

齐鲁制药集团销售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田勇解释,企业选择供应地区通常会考虑各省份“报量”情况、市场容量,以及企业对各省份的重视程度。此外,企业通常还会看重北上广地区带来的品牌效应,而部分销量低、配送成本高的西部省份则可能“遇冷”。

选区现场准备了两间大型会议室,一间供企业候场,另一间用于确认供应信息。随着企业陆续到场,相当一部分人围在走廊里,希望第一时间知晓安排,主办方用了很大力气才让企业代表回到候场区等待叫号。下午2:30,第一轮选区开始,主办方按照药品种类逐一叫号,查验身份证和授权书后,企业代表被分成多个小组逐一带入会场。

“第一轮进去后大家可以去外边休息一下,至少要一小时。”工作人员在现场的喊话几乎没有人响应,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代表等在会场门口。等待进场时也有人遇到熟人,互相拥抱并互道恭喜。现场还出现了一些插曲,有企业代表带错了授权书,紧急联系同事打印新文件。

直到下午4:30左右,第一批进场选区的企业才有人陆续走出会场。每有企业代表出门,立即就会有人围上去打听会议室内情况,记录选区信息的A4纸也会被要走拍照。除了等待入场选区的药品研发企业,现场还吸引到了药品配送企业,随着集采大幅压低药品价格和新的供应商出现,发掘潜在客户尤为紧迫。在漫长的等待中不断有人接到电话,“还没搞完呢,搞完第一时间给您回电话。”

800x600_654b6f81cc205.jpg

集采现场,场外焦急等待的众多药企代表。

800x600_654b6f84f1c3b.jpg

场外,药企代表交流信息。

800x600_654b6f81c5435.jpg

集采现场,药企代表准备相关资料。

此次集采中部分药品的采购量较小,这一现象也受到业内关注。 田勇解释,此类产品通常刚过专利期,多家企业又集中拿到了仿制药批文,按照国家“应采尽采”要求达到了集采启动条件,但因为原研药用量较小,所以各地医院提交的使用量也较小,从而导致了这一结果。但因为整体采购量较小,以量换价的效果不明显,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带量1支和带量10万支,大家降价幅度肯定不一样,参与积极性也不一样。”

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表示,医药研发周期长,部分仿制药生产成本低,但研发成本仍然较高,低端产品的研发成本也在千万元级。出现多家企业密集获批情况后,各家回本周期都要变长,进而影响高端产品研发。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则建议,对于此类产品,希望等市场规模孵化到一定程度后再做集采。

当日晚些时候,国家医保局公布了拟中选信息。据介绍,此次205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包括200家国内药企的260个产品,5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包括1个原研药和5个进口仿制药),投标企业拟中选比例约78%,平均每个品种有6.5家企业拟中选。本次集中采购企业中选率高,减负效果好,实现了“降负担、促发展、保供应”多重目标平衡。

据介绍,本次集采涵盖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短缺药等重点药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2023年5月专利到期后及时纳入集采,每粒(25mg)从平均约200元降至15元,每月可节约药费3880元左右,患者负担明显减轻。

国家医保局还表示,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幅超50%。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4年3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上海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