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数字湾区”建设,同时,定下了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2025年目标。到2025年,广东智能算力规模要实现全国第一、全球领先,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备,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企业数量超2000家。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此前,北京、上海也先后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文件,并制定2025年目标,各地目标有何不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带你一同看看。
2025年北上广人工智能产业
规模均有望超3000亿元
《意见》聚焦广东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提出22条政策举措,力争在算力、算法、数据、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意见》提出,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到2025年,广东有望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球领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今年以来,我国各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出台密度今年来明显提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出台政策竞跑“未来赛道”。例如,今年5月,北京接连出台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三份人工智能相关文件,深圳于6月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 (2023-2024 年),上海在11月印发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
具体来看,5月30日,北京市政府官网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等具体工作目标。
上海在2021年底发布了《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要力争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到2035年,形成泛在、集智、全能的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格局。
针对这一目标,《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四大具体指标,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示范企业、人才规模、发明专利等维度。在产业集群方面,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形成10个以上百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到2025年,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4000亿元。
人工智能粤企增量存量“双第一”
算力水平处第一梯队
当前,越来越多城市加入“AI竞赛”,各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竞争格局如何?
在13日广东省举行的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有关意见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指出,广东具备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2022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注册企业约17万家,核心企业900多家,居全国首位。
今年4月,启信宝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图鉴》显示,以北京、广东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优势明显,其中深圳以6.38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密度”第一城。
根据该《图鉴》统计,2016年至2022年,全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从27.95万家增长至60.05万家,其中,2022年广东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13万家位居全国省份第一,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与广东一同构成“前五”阵营。其中,从企业增长数量来看,2016年至2022年期间广东、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增长数量最为迅猛,新增数量分别为95701家、42560家、35009家。此外,从城市维度来看,深圳(42598家)、广州(29922家)、北京(21483家)三城的新增企业数量位居前三。
根据该《图鉴》统计,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融资金额总量来看,北上深三城吸金实力强劲,分别斩获融资金融榜前三。其他进入前十的城市还包括杭州、南京、广州、天津、苏州、武汉和成都。
在算力方面,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3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算力发展水平处于领先。整体来看,广东、北京、上海及周边省份算力发展指数总体较高,其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上海排名前六,位于第一梯队,算力发展指数达到40以上。
在大模型研发应用领域,根据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研发的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从国内大模型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处于第一梯队。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南都记者熊润淼 实习生 张欣
设计:林泳希
数据来源:《广东省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启信宝《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图鉴》等
编辑:熊润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精算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