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名单公布,这些大咖何以入选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11-23 22:33
图片

颜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选举向来都是焦点话题。

围绕中央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为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今年的院士增选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从资格条件、推荐、组织审核、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到增选大会选举等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对候选人多方位评判,院士“入口关”显然更为严格。在这一背景下,今年的院士增选结果一出炉,便引来了公众的热议。

面对增选院士名单,“为什么是他们?”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先选取几个实例。

今年,广东新增8位两院院士。其中,来自深圳医学科学院的颜宁是年龄最小的新增院士之一,其科研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出的年度十大进展,本人还因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而入选《自然》杂志评出的“中国科学之星”;身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副院长和鼻咽癌首席专家的马骏,针对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系列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韩恩厚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定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汽车、航天、海洋等多领域应用;而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广州大学副校长邢锋既有行政职务,也是学术权威。

其他省份的新增院士中,东南大学尤肖虎院士与他的团队攻克了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我国全面参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研究开发的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基础,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刘胜教授被誉为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

这样一份名单,透露了怎样的信息?

其实,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中已经明确,增选名额要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显然,研究方向是不是重点领域,以及个人的学术贡献如何,是决定科研人员能否当选院士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观察,获得院士称号当然是科研人员的至高荣誉,同时也证明其所从事的工作与科技、经济的进步乃至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以广东为例,广东此次涌现出这么多医学相关学科的院士,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健康产业上的生机活力,广东在智能建造方面一直引领全国,新当选的两位院士,将为广东智能建造领域更添助力……这些院士的研究重点,可以说和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完全契合。

院士是一个纯洁的称号,关注院士就要关注他们的学术贡献和专业特点,关注他们的成果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所以,多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因其在专业方面的杰出贡献被增选为院士,实在无足深怪。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评上院士不是科研的终点。在近日于深圳举行的女科学家论坛上,刚刚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颜宁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表示“帽子”不重要,“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想我们追求的都是:在科学史上我留下了什么,为这个社会我做了什么。所以你从这个初心出发,你就会想,一直要aim high(追求高目标)。”

始终不忘从事科研的初心,就是对院士这个最高荣誉的最佳捍卫。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