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青少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发挥青少年在“读懂中国”中的作用?12月3日,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来自中、英、美、白俄罗斯的专家学者以及来华留学生代表齐聚“故事为桥:青少年与读懂中国”专题研论坛,深入探讨中国故事在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年青一代如何通过故事相连,更好地了解彼此,沟通世界。
故事为桥:青少年与读懂中国论坛现场。
民相亲关键在青少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重在心相通。
研论坛开始前,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赵茁耳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曾经主持过一个中小学生的演讲比赛,最后拿到冠军的那个小姑娘,她演讲的题目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爱国》。她说,曾经的她一直想不出除了好好学习,还能为祖国做点什么。直到有一次去国外参加一个中外青少年的交流活动,当她绘声绘色地跟其他的外国小朋友讲现在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小朋友是什么样,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其实在今天,在她这个年纪,是可以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来为祖国做点什么的。
论坛召集人、中国国创会中国故事研究院院长、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敏谈起论坛设立初衷,他表示,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理解。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走向世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新一代传播者,他们需要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述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讲述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表示认可,他强调,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一代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对于以故事力培养青少年成长,培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意义。
对话一环节。
讲故事要握好话语权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特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既是一种表述方式,也是一种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着怎么样以可亲可敬的方式把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认可。
故事是一种世界的语言,一个好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在百年变局下要让世界青年读懂中国,中国的故事该由谁来讲?讲什么?以及如何去讲?翟博认为,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着怎么样以可亲可敬的方式把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认可。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德,体现好核心价值。讲好党和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的大德,通过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文风、良好的形象、真情的故事,讲好真实故事后面蕴含着的客观真理、核心价值,让人看了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要通俗、接地气、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求真,真情实感、追求美感。更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善于用人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大众听得懂的道理,少讲空话、大话、套话。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大众听得懂的话,爱听的话。同时,要生动感人,要精心挖掘故事的素材,有故事情节、细节,真正达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此外,应该倡导简洁、轻松、明快、生动、活泼的文风。
此外,争夺舆论斗争的话语权也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在舆论导向方面要争夺话语权建设理性的舆论场,尤其在一些敏感议题、痛点议题上传播理性之音、强国之音。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讲述了他的经验,曾经围绕美西方对新疆的种种诬蔑,他们工作室经过调查取证,发布了多篇调查报告以及音视频作品,后来这些作品多次被外交部新闻发布人华春莹点赞、转发。
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提出,虽然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但爱国爱家、爱公平、爱和平等主题,还有真诚且个性化的故事,永远都蕴藏着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够展示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他说:“我们必须首先找到 ‘和’——彼此间相似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基础上,接受并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
搭好桥要找对方法论
要搭建好中国故事这座“桥”,正确的方法论是“纽带”。
研论坛上,翟博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是讲德,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其次是通俗接地气,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第三是求真,追求美感,力求真实而富有美感;第四是贴近,紧密联系群众、生活、实际,让故事更贴近人心;最后是生动感人,通过深刻的叙述教育人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语言测试与评价专委会会长刘建达建议青少年学好外语的同时,更要深耕语言背后的思维与文化,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更深刻地展现中国故事;尊重学习他国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青少年讲“中国故事”方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分享了暨南大学在实践中积累的“声海”方法论,通过讲好故事形态、探索文本形态、创新话语智慧、争夺舆论话语权以及搭建立体化传播体系,为中国故事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致力于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声传四海”,成为一曲嘹亮的旋律,奏响世界文化的交响乐章。
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宋永波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在标准体系、办学体系、高水平师资、课程资源、活动品牌、学术研究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的多个维度探索。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将持续关注青少年需求,为各国青少年认识、了解、读懂中国提供平台,同时促进友好交往、深化友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胡正荣认为,青少年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应着眼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现在的生活状态。讲好真实的、当下的、现实的中国故事,特别是那些具备共通性、共鸣性和共情性的故事具有可持续的力量。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王倩
编辑:王倩,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