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营造绿色空间,让森林公园走进城市

南方都市报APP • 一号楼
原创2023-12-11 12:11
图片

2022年12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2023年初,《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随之发布。作为全国首个城区型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在中山的绿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列为中山市四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之一。近日,在广东省林业局指导下,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绿美广东公众获得感调研团走进这个森林公园,探寻城市与森林融合共生之道。

新建公园步道3公里

营造绿色开敞空间

被伶仃洋环绕的香山海岛,织成中山密布的水网,也给予了这座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从1996年获“国家园林城市”,到2018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山的发展厚植着绿色的底色。

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下称“森林公园”)位于中山市主城区向南。森林公园包括树木园、金钟湖、古香林、马踢水、大尖山、龙塘6个景区,是以山—水—林—城—湖为特色,集森林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森林康养、运动健身、自然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区型国家级森林公园。

由于地处城区范围,森林公园也成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园。2022年森林公园游客访问量高达322万人次。人流量的增加,让公园周边路网的改造也提上日程,博文路、新安路、翰林路随之开工建设,北侧连接兴文路、南侧连接沙石路、中间与东苑南路衔接,总长约3.22公里,是公园群交通疏散的主要道路。

当车辆驶入新安路,一座五层高的新唐风格门楼映入南都调研团眼前,这是金钟湖公园群的主入口,自2021年建成后成为当地又一处地标性景观。走进这扇门,游客将通达金钟湖公园、古香山公园、儿童公园等多个景区。

图片

金钟湖公园群的主入口。

在这三个景区中,古香山公园是最后建成的。为营造更多绿色敞开空间,中山将“建设一批休闲公园”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提出开放古香林公园的目标,古香林公园于今年如约而至。毗邻金钟湖公园和儿童公园,古香林公园在设计上充分融合了文化、生态、休闲三大功能。群山环绕之下,公园内的两个天然湖泊水质清澈。

2023年,随着绿美中山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森林公园又被列为中山市四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之一,其中金钟湖、古香林、树木园为建设重点。

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主任蒋谦才向调研团介绍,今年以来,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已基本完成建设并对市民群众免费开放,示范点建设抓住“提质促稳、文化互融、全民共享”三个要素,在公园景区的现有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提升,并充分结合金钟湖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丰富自然教育题材,促进生态与人文的充分融合。

“建好森林步道是示范点建设的重点。目前森林公园的园区道路系统已基本建成。为完善道路系统,示范点建设已完成古香林公园新建公园步道3公里。2024年还将建设一条连通金钟湖景区和树木园景区的森林步道,长度为1.12公里。”蒋谦才说。

当南都调研团走上新建的步道时,还有飞鸟在跟前逗留。“现在的鸟比以前更多了,它们不太怕人,还可以和你共处。公园里建设有观鸟平台,小朋友最喜欢上去和鸟儿互动。”中山市民吴永锋如是表达他感受到的生态环境变化。周末时吴永锋常会带上家人到公园散步,“景区比较大,哪怕是节假日也没有觉得很拥挤”。

目前,在树木园、金钟湖等景区设有几个公共停车场共2000多个车位供游客停放。由于中山森林公园是城区型国家森林公园,周边交通十分便利,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齐全。为尽量维持景区内生态环境,避免开发,同时也能与周边已有的商业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现景区内暂未配套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

创新自然教育方式

开展“三进”活动普惠公众

图片

树木园绿茵湖。

调研团走出金钟湖公园,驱车十余分钟即到达树木园,园区正门新落的“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门楼引人瞩目。与金钟湖、古香林景区不同的是,树木园还承担着科普、科教等任务。因此,树木园里的树大多都悬挂着标识牌,牌上列举着树的科名、分布和用途。

森林公园是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之一,为此,树木园内还建设了两条总长6.1公里的“自然教育径”,这是面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展示和科普亚热带乡土阔叶树种、野生动植物及生态学知识的场所。自2019年起,森林公园已累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107场,直接参与的人数累计1.68万人次,同时充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惠及数十万人。

2023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公布了“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广东省有18家基地上榜,其中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称号,是目前中山市唯一获得全国性称号的自然教育基地。

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廖浩斌亦是自然教育课程的导师,他告诉调研团,今年森林公园创新开展的自然教育“三进”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助力校园、乡村等搭建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使其具备常态化开展自然教育的能力。

“今年是第一次尝试进社区和乡村,还处于摸索阶段。最近我们和周边社区开展了一次小型嘉年华,向居民倡导自然教育理念。此外,我们还探索以自然教育为乡村振兴引擎,与双联双助对口村——三角镇东南村充分互动,以‘鲤鱼山生态湿地公园’作为乡村自然教育基地样板,探索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廖浩斌介绍。

为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森林公园在树木园打造了“三认”(认种、认养、认捐)基地,促进形成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新风尚。目前,已建成“三认”专题园12个,“三认专题林”22片,认养树木800余棵。

调研团专家、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婷在调研期间对森林公园的自然教育提出了建议,她表示,自然教育不是只面向少年儿童,课程设置是可以分年龄段、面向所有公众的。“我们有义务去吸引公众共同参与自然教育中,森林公园也应立足自身的特点创新自然教育的方式,或是把自己的生态保护工作展示给大家,帮助更多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着眼提升森林质量

注重乡土树种种植

对于森林公园而言,树,是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广东现有森林面积1.43亿亩,14座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国最“绿”省份之一。2018年,中山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成为珠三角最年轻的国家森林城市之一。自此,珠三角9市也全部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形成类型丰富、布局均衡、结构稳定的森林城市群。

“森林面积不等于森林质量。”周婷认为,广东历来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直击短板,精准推动了全省森林生态提质增效。但提高区域内植被的质量仍然是广东当前的主要任务。广东要增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森林演替规律,进行物种组成的构建,能够加快森林正向演替进程,是尽快恢复退化森林和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措施。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中将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作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要求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优化重要生态区域低效林的林分结构,持续改善林相,提升林分质量。“绿化”后的广东正着眼于提升森林质量,向林“优”山“美”迈进。2023年2月,《广东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2023-2035年广东全省将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总任务4626万亩。

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恢复方面就有着突出表现。当前中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86.99%,有珠三角地区最大乡土树种保存地。廖浩斌表示,森林公园遵循“适地适树”“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原则,在示范点建设树种配置上,选取绿量大、景观美、碳汇强的乡土阔叶树种,如樟树、榕树、海南红豆等。同时采用中规格珍贵树种与特色景观乡土树种搭配,促进林分结构稳定,提升林分质量,优化景观层次。

廖浩斌介绍,公园在提升森林质量期间还广泛征集市民群众、相关镇街关于示范点建设的建议。“曾有市民提出因森林抚育导致下层植被稀疏的问题,我们便及时补充种植了灰莉、棕竹等灌木品种;有市民对金钟湖边植树会遮挡观湖视野的担忧,我们就迅速优化湖边种植落羽杉数量和位置。真正做到对市民群众的建议给予行动上的回应。”

受森林公园的影响,周边的居民还感受到了城市森林冷岛效应。中山市民刘文花说,“夏天的时候如果开车窗,当车子往森林公园方向开时,就会感觉到温度在慢慢下降。我家住在树木园附近,推开窗户,就能呼吸到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编辑统筹: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陈卓睿 王美苏 吴璇 见习记者 陆文娟 实习生 吴健欣 胡婉玲 潘竞儿 陈俏丽 陈婉儿 

摄影:南都记者 崔俊超 冯宙锋 陈赟健 

视觉设计:何欣

专家支持:钟晓菁 周婷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出品

编辑:李竹,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绿美广东公众获得感测评报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