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朋友说起靖海这边有个石碑山片区很适合前来打卡,今天我们从县城专门开车到这里亲眼看看,发现这一片的景色确实很漂亮!”周末的一个下午,几位来自惠来县城的市民来到靖海镇的石碑山片区游玩,对当地的山海景色景观赞不绝口。
近日,在广东省林业局指导下,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绿美广东公众获得感调研团走进揭阳市惠来县滨海绿美景观带,了解这片自然海岸是如何变绿变美。
航拍视角下的惠来县滨海绿美景观带。
三排行道树点缀美丽公路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其中就强调了要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而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等主要通道两侧山体,营建森林景观带,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以来,惠来县全面落实省、市部署要求,突出示范带动、特色融合的工作思路,及早谋划部署,按照《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指引》,选取靖海镇、仙庵镇和前詹镇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将绿美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岸线防护和国防主题教育深度融合,投入约1亿元在石碑山片区、客鸟尾片区和省道S235线相关路段先行打造滨海绿美景观带,聚力将其打造成为疏林飞鸟栖息地、义务植树基地等。
从沈海高速仙庵出口下来,调研团沿着省道S235线一路向西南方向驶向海边。约18公里的路程,除去途经城镇中心的路段,S235公路两边的行道树郁郁葱葱,不时有野生鸟类在上空飞过。途经一个路口时,一只白胸翡翠从车前飞过,背部羽毛在太阳照射下反射出碧蓝色的光泽。
省道沿线的行道树。
“在开始打造(示范点)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存在很多问题。”惠来县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中心主任陈礼标对调研团表示,过去S235道路两侧存在植被破坏、泥土裸露、植物生长不良等情况,绿带存在断裂、不连续等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陈礼标表示,示范点在省道S235两侧以保留原有绿化的情况下“做加法”。据了解,当地根据地形地貌、植被生长现状、植被修复需要及种植条件等,沿区域内道路两侧种植三排行道树,种植长度约9.6公里、宽约12米,主要树种为黄瑾、木麻黄等。
打造沉浸式绿美体验场景
惠来县沿海岸线绵长,港湾众多。全境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山、川、湖、海等各类生态资源兼备,高山、深谷、盆地、平原、海岸、沙滩应有尽有。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必然需要优美的生态条件进行赋能,才能转化成为人人向往的游览圣地。
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的另一部分,则是以生态化海堤、滨海湿地、魅力沙滩、美丽海湾、活力人居海岸线建设为重点,打造滨海绿美景观带,畅通山海相连的林廊绿道。当海风轻起,调研团走在石碑山片区的滨海步道上,道路两侧是山林的绿色与海洋的碧蓝交相辉映,途经山脚下一片隐藏的小湿地,内有一只白胸苦恶鸟在水草丛中穿梭。
石碑山片区海边一景。
不过,在海边种好树绝非易事。陈礼标介绍,由于项目所在地为滨海区域,原有土壤条件较差,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质,且海风较盛,盐度较高,不利于植物的种植生长。长期以来,客鸟尾片区及石碑山片区存在多处场地泥土裸露、水土流失的问题,即使部分地方有原生植被,但多为木麻黄和杂乱地被的存在形式,绿化的范围分布较为分散、缺乏管养,加上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海岸植被较为破碎,未形成规模的生态隔离带。
因此,该示范点在对客鸟尾片区及石碑山片区进行绿化建设时,采取在空地中补种地被植物和乔灌木,形成自然生态的绿化效果,植物布置上采用“近自然”的布置方式,形成“乔木+灌木+地被+草地”的复层绿化植物群落,营造易养管、易成活的绿地景观。针对石碑山片区,则是根据场区地形地貌、植被生长现状、植被修复需要及种植条件等,沿区域内道路两侧现状增加三排行道树。
石碑山片区一景。
目前,示范点已完成项目建设面积556.77 亩,共种植乔灌木2.46万株、花卉15.934万平方米,草皮(草籽)20.77万平方米,有序构建了“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逐步展现“车在林中走、人在园中行”的沉浸式绿美体验场景。其中,靖海镇石碑山片区已成为网红景点,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打卡。
调研团专家、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钟晓青在调研期间对示范点的绿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当地海边的自然条件较为复杂,栽种树种应该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例如黄槿在当地生长较好,对于酒瓶椰子、美丽异木棉等不抗风不耐盐碱的外来园林树种要谨慎选择。“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对有林地的范围进行卫生管理,保持合理密度和枝下高度,保持树林当中的最佳卫生条件。”钟晓青说。
“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也是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之一。调研团了解到,惠来县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的工作上卓有成效。数据显示,该示范点的非财政资金占比约为15%%,且义务植树比例占今年造林总量的比例接近10%。
那么,惠来县是如何让社会各界高度参与到绿美生态的建设行动当中呢?调研团了解到,惠来县当地由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到林长制责任区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县直及省、市驻惠各单位领导班子积极参加挂钩镇(场)植树造林活动。而惠来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和妇联组织、宗教组织等各界力量成为参与义务植树的主要主体,营造一批党建林、巾帼林、青年人才林、政协委员林、人大代表林,用实际行动落实绿美惠来建设。
同时,惠来县注重宣传发动,常态化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基本形成每两周集中开展一次“我为家乡种棵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机制。陈礼标表示,惠来县还通过“互联网+义务植树”的机制,以“我为家乡种棵树”小程序筹集资金,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绿化建设。截至目前,惠来县累计投入资金1.794亿元,种植苗木62.66万株,面积1.21万亩;建立“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33个,完成种植基地累计30个,种植苗木4297株;发动认捐植树造林资金4658.2万元,其中通过“我为家乡种棵树”小程序筹集资金114万元。
另外,惠来县也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包括强化森林防火监测,加强林业检疫防灾,确保生态安全;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等。值得注意的是,当地还深入实施惠来林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活动,种植龙脑樟等高附加值林药植物,发展“林下经济”,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精准脱贫,改善民生相结合。
“当下惠来县绿美生态建设仍然面临着财政投入有限、‘我为家乡种棵树’微信小程序推广力度不够、缺少林业方面的人才等问题。”陈礼标表示,惠来县未来将持续全面掀起造林绿化热潮,通过开展全民植绿护绿爱绿行动、培养绿美志愿者、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深化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等举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惠来绿美生态建设,凝心聚力打造绿美惠来。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编辑统筹: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王美苏 李竹 吴璇 见习记者 陆文娟 实习生 胡婉玲 潘竞儿 陈俏丽 陈婉儿 吴健欣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陈赟健 崔俊超
视觉设计:何欣
专家支持:钟晓菁 周婷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出品
编辑:陈卓睿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绿美广东公众获得感测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