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恒生医院儿科张卫兵医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一盒签字笔”。可以说是精准get到医生日常缺笔的“痛点”,这份心意满满的快递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案例回顾
今年9月初,小美顺利在深圳恒生医院产科诞下一个6斤多重的男宝,一家人沉浸在添丁的喜悦中。第二天一早,来产科协同查房的新生儿科张卫兵医生,发现宝宝皮肤轻度黄染,黄疸出现太早,考虑病理性黄疸,建议将宝宝转到新生儿科。
宝宝入院后,查血常规第一天血红蛋白123g/L,复查血红蛋白降低到93g/L(一般刚出生的宝宝在180g/L左右),并且伴有黄疸越发严重,结合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检查结果: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只有0.16(正常值1.1-2.5)。诊断是“过度溶血引起的新生儿黄疸”,俗称“蚕豆病”。
“蚕豆病?”听到如此接地气又完全陌生的疾病,夫妻两都蒙了,得知这是个遗传自父母的疾病更是不能理解,毕竟他们夫妻俩都没有这个病。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这就意味着父母可能携带致病基因,但本身不一定有疾病表现,当父母双方的治病基因都遗传给孩子,孩子就可能会有相关临床症状。”面对家长的疑惑,张医生耐心地解释道。“这个病在南方发病率较高,为常见疾病,患儿只要不接触引起溶血的食物或药物,如:蚕豆、解热镇痛药、抗疟药等,对宝宝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患者寄给张医生的感谢信
通过及时对症的治疗,很快孩子的溶血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黄疸数据下降后,小美一家顺利出了院。由于出院时宝宝仍有轻度贫血,吃奶呼吸稍急促,家属依然十分担心,得知他们忧虑的张医生主动加了家属的微信,一直与他们保持沟通及随访。
张医生给孩子家庭随访
到了11月,宝宝生长发育良好,面色红润,家属就给张医生寄来了这份满载他们感激之情的快递。
知识链接
为什么会得蚕豆病?蚕豆病和普通过敏性质不一样,属于基因缺陷,由父母遗传给孩子,这些人的血液里的红细胞膜上,天生缺少一种名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酶类,而新鲜蚕豆中所含有的一些氧化物质,对于缺少这种酶的孩子,极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黄疸和溶血性贫血,蚕豆就成了致命的“毒药”。
蚕豆病起病急,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如因吸入蚕豆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
长江以南的省市为高发区,如海南、广东、云南、贵州等地。这个疾病多发于夏初蚕豆上市时节,其中幼儿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3岁以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0%,男宝宝远多于女宝宝。
张医生提醒:这种事发生几率虽然不高,但容不得一点马虎。新生儿在24小时出现皮肤黄染,需要警惕溶血性黄疸,做到早诊断及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来源:深圳恒生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