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雪域高原群众解除病痛,这是中山市人民医院援藏医生的朴实愿望。他们到西藏,为藏区同胞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当地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贡献更多中山力量。
其中,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现任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县人民医院院长雒洪志说,现在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群众中,西藏高原已成为他第二个家乡;而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胃肠外科)黄跃明医生,作为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出发赴西藏工布江达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他动情表示:“援藏不只需要情怀,更需要行动。”
雒洪志(右一)、黄跃明(中)为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
被当地群众誉为高原上的“好门巴”
雒洪志是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博士,2022年6月28日进藏,现任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县人民医院院长。进藏一年半来,他带领援藏医疗队员早出晚归,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泥泞崎岖的山路,翻越一座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长期开展巡回医疗、下乡义诊、村医培训、送医送药等医疗活动。被当地群众誉为高原上的“好门巴”(“门巴”藏语指医生)。
雒洪志(中)
初到西藏:挂着氧气管完成两台手术
2022年6月28日中午,刚刚抵达对口援助的工布江达县,雒洪志立即前往县人民医院查看一名69岁的藏族老太太,当时患者捂着小腹,蜷缩在病床上。雒洪志发现其腹部淤黑,按压有强烈痛感,监护仪心率达120—130次/分,出现了休克的征象。结合老太太腹部有闭合性外伤,他立即查看了患者的CT影像,确定了患者腹腔结肠穿孔,决定必须尽快手术,否则随时会休克和生命危险。
当时,雒洪志刚到海拔3400多米的工布江达县,处于缺氧高原反应状态,此时进行手术,自身也存在严重高原反应的巨大风险。危急关头,为了挽救藏族同胞的生命,他凛然挂着氧气管走上手术台,历时1小时45分,顺利完成手术。
仅隔一天,2022年6月30日中午12时,他又接到急诊电话,一6岁的藏族小男孩外伤导致失血性休克。CT影像显示,小男孩的脾脏已经破裂成好几块,腹腔大出血,初步诊断其为脾破裂,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这一次,雒洪志再次带着氧气管站上手术台,历时近3个小时,顺利保住了患儿的脾脏。据悉,这台手术是工布江达县第一例保脾手术,也是首例儿童脾脏手术。
2022年7月1日,在林芝市举行的第九批援藏工作总结表彰暨第九批、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迎送大会上,雒洪志得到林芝市委书记敖刘全书记的点名表扬,称赞他是援藏干部的典型代表,是老西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者。
实现“小病不出乡,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
进藏以来,雒洪志着重在外科、妇产科、重症急救、影像、超声、护理方面,通过新技术新项目助力医院业务能力提升,在他主持下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48项,他主刀开展林芝市首例腹腔镜-结肠镜双镜联合免切口降结肠癌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脾切除术、腹茧症腹腔粘连松解术、脐疝修补术、腹腔镜下腹壁外伤修补术等新技术,让当地藏族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乡,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通过开展新技术,使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门急诊诊量、住院量、手术量较前上升明显,医院整体实力大大提升。
工布江达县群众急危重症时有发生(多发伤、心肌梗塞、心衰、严重高原反应、气道异物窒息、重度子痫前期、心跳呼吸暂停等),但工布江达县总面积达12886平方千米,远的乡镇需要4个多小时的山路车程方可到,因而首诊医护人员的抢救起到关键作用。但许多当地医护人员没有识别出病情的严重性、没有及时正确的抢救,从而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因此,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在急救方面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
雒洪志带领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翻山越岭下沉至基层,组织工布江达县医疗共同体辖内3镇6乡82个村的医务人员开展医共体急救技能大巡讲,培训班分为两期,参训人员还涉及村官、干部、工人,总参训人员约370人。
在课程安排上,雒洪志充分考虑到县内的实际情况,针对乡镇及村医的特色,有目的地提高和加强基层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侧重从理论和实践进行培训,从而夯实基础医疗队伍,保证基层群众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质量,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他希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留在当地,为西藏雪域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雒洪志还带领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下沉到基层,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签约服务进家庭”大型巡回义诊活动,覆盖了工布江达县全县9个乡镇,总共服务了群众将近800人次。现场为群众提供疾病诊查、测血压、测血糖等免费医疗健康服务,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耐心解答。“援藏医疗队今后还要组织更多义诊活动,到乡镇去,到农村中去,发挥援藏专家专业特长,让中山高品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西藏基层百姓。”他说。
援藏需要情怀和行动
2023年4月19日上午,广东省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8名队员出发赴西藏工布江达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胃肠外科)的黄跃明医生是其中一员。至今已援藏半年多,黄跃明动情表示,西藏人民很真诚、淳朴,对医务人员很敬重。希望在每一批援藏人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愈加幸福美满。
黄跃明(左一)
急诊手术是他的“家常便饭”
初入高原,援藏医疗队员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高原反应,所有人都在努力去调整、适应,以尽快完成交接、投入工作。当他们的身体还没完全适应低气压、缺氧、时差等自然环境变化时,入藏第3天,他们就已经成功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
4月21日中午时分,在驻点医院宿舍休息的黄跃明突然接到急诊电话,一名车祸严重外伤的患者被家属送至急诊科就诊。接到通知后,援藏医疗队员们火速赶往急诊科协调、参与抢救。经完善检查后,该伤者诊断为左侧大量气胸、左侧多根肋骨骨折、胸椎爆裂性骨折、头皮撕脱伤。在对头部外伤进行初步止血缝合处理后,因考虑大量气胸进一步恶化会严重影响患者心肺功能,黄跃明等人随即为之进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所有参加抢救人员通力合作,该患者转危为安,生命体征稳定,并安上脊柱保护板,抢救工作顺利完成。患者还需转运至林芝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黄跃明医生便全程跟救护车护送。在转运途中,为当地医务人员讲解该类伤者的紧急处理措施、观察要点及如何做好脊柱保护等临床知识。
随着与上一批援藏医疗队工作交接完成,黄跃明也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经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党委任命,黄跃明担任外科副主任、医教部主任及二甲办公室副主任等。手术、临床交班、病房查房、门急诊看诊、疑难病例会诊、居民体检、下乡义诊以及职能科室文书、创二甲制度建设等,都是他每天的日常工作。为了工作方便,援藏医疗队的宿舍就安排在医院大院内,不管白天黑夜、雨雪风霜,只要当地医生有需要,他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半夜被呼叫起来会诊病例、急诊手术更是他的“家常便饭”。
5月26日,一位车祸致脾破裂、腹腔大出血患者被送至县人民医院急诊,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中山援藏干部、县人民医院院长雒洪志和黄跃明医生果断为其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8月7日,一位来西藏旅游的内地旅客在途径工布江达县时突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当时患者腹痛难忍,在明确诊断后,黄跃明为其进行急诊微创手术治疗修补穿孔。
10月31日,一位极度超重(体质指数/BMI为48.5kg/m²)的患者出现脐疝嵌顿,为避免嵌顿时间过久导致脐疝内容物坏死,黄跃明等人为其进行急诊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为患者解除了危机。
11月11日,西藏工布江达县已入冬并下过几场大雪,凌晨来了一位急腹症患者,经检查考虑消化道穿孔并粪石性阑尾炎,黄跃明等人不顾深夜严寒,为其进行急诊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及阑尾切除手术。类似的急诊手术患者还有很多,虽然病情各异,但相同的是,经过县人民医院及时、有效的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
与当地外科医生签署师徒结对帮扶协议
黄跃明来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后,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术式,并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临床实际,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医疗环境的外科治疗道路,让当地藏族同胞们生病手术不出县,“看好病、快康复、少花钱、少跑腿”。
8月初,一位“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数日后效果仍欠佳,黄跃明意识到明确梗阻的性质对患者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于是指导当地放射科医生,利用有限的条件——普通X线放射仪,完成了该院首例全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经过该检查,患者肠梗阻的性质得以明确,也有效指导了该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黄跃明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当地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真正为藏区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而援藏医疗队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技术和经验,也是中山医疗援藏“传、帮、带”的生动体现。
来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后,黄跃明与当地外科医生签署师徒结对帮扶协议,通过理论授课、病例讨论、技能培训、传授经验、手术台上实时教学指导等多种方法,提升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和临床操作能力。目前,黄跃明已协助、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完成外科手术50余台,在他的指导下,当地外科医生亦可独立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常规手术。
入藏半年多了,黄跃明已没有了来时的忐忑。他认为,援藏不只需要情怀,更需要行动,更多的奉献、责任和使命。在每一位援藏医疗队员的心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活条件、简陋的工作环境,这些都不成问题。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圆满完成援藏任务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生经历。
编辑: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