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发生在上海地铁2号线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1月10日,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官方微博@轨交幺幺零发布警方通报。乘客边某因对一女乘客打电话声音过大表示不满,进而发表涉及农民工的不当言论,引发了同车厢乘客袁某的指责与肢体冲突。目前,警方已依法分别对边某、袁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地铁上发生口角很常见,可矛盾升级甚至出现肢体冲突还算稀奇事。发生在上海地铁的这次纠纷,情况很简单,矛盾因乘客打电话声音太大而起,而纠纷升级则是因为那位批评者借题发挥,抱怨地铁上农民工太多。因为这一发挥,谁对谁错都难以界定,社交媒体一波讨论,有的人难免又要站队。显然这两个人都不是合格的乘客,警方的做法也没有毛病,两个人结果都被拘留。不过,这个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还在继续,很多人都在分享自己在地铁上遇到的类似情况。
地铁是公共交通,主要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所谓公共交通,就是“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来自哪里,你在地铁上的身份就是乘客。每个人都处在公共空间,这就要求讲究一些规则,地铁都有相应的规范,篇幅不小,概括来说则是约束自己、善待他人。地铁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般大家都懂,只是未必都能做到,加上每个人对别人的容忍度都不一样,所以地铁里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
我印象中有过一次这样的乘车经历,当时正在下班高峰期,地铁上乘客比较多,上下车的时候彼此难免发生轻微的碰撞,有位乘客对此很不满意,和旁边的人发生激烈的争吵。被撞的人责怪对方,而撞人的乘客则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高峰期发生一点摩擦很正常。他的意思大致就是,公共交通的体验就是如此,如果要追求舒适那就打出租车。这位乘客的反驳很有代表性,可能对方会为此感到不适,但道理大致就是如此——当你选择公共交通,就意味着接受了一种特定的环境,你必须牺牲一些个性化的体验,你要的大空间、你追求的舒适度,地铁这样的交通工具注定不能提供。
之所以提这个经历,并非要纵容各种地铁不文明现象,而是说,在地铁这样的交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小摩擦,有时甚至都不好说谁对谁错,不可能指望每次工作人员都出面干预。你很难左右别人的做法,只能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去沟通。就拿在地铁上打电话这件事来说,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地铁也不是完全禁止打电话,声音太大会影响其他乘客,在这样的情况下,乘客当然可以指出其问题。不过,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纠纷,我们应该对事不对人,不要把问题扩大化。旁边的人如果善意指出其问题,态度好一些,或许就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而如果批评扩大为抱怨地铁农民工太多,性质就完全不同,无异于人身攻击,后果当然很严重。
从舆论对此事件的反馈看,这种歧视农民工的言论受到不少批评。这种反应很好理解,大家可能经常遇到在地铁上打电话的人,但很少看到一个农民工在光天化日之下遭人数落。双方矛盾因小事而起,又因不当言论而升级。很多时候,同样一个问题,因为交流方式、态度不一样,所得到的结果也大不一样。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本来彼此就缺乏了解,加上在公共场合,都放不下面子,如果说话过火,很容易激化矛盾。但愿这两个人能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今后面对类似的摩擦能多一点平常心。
文l可乐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