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湾区认同度创新高,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速双向流动

南都N视频APP · 一号楼
原创2024-01-24 14:24

图片

1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在2024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协常委、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与广东省政协常委、霍英东集团副主席霍启山就进一步促进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郭基煇的另一个身份是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以下简称“广青总”)执行主席,据介绍,广青总自2017年开展《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追踪研究报告工作,根据多年追踪的指数对比结果显示,香港青年对大湾区认同感有所提升。

图片

2024年1月发布的《香港青年大湾区发展指数》“学业篇”数据显示,受访的1000名香港青年中,“认同”或“非常认同”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受访香港青年比例为67%,较2021-22年度的35%增加近一倍;66%的受访香港青年表示愿意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比2021-2022年的41%有明显上升;83%的香港青年有升学或进修计划,其中七成以上的香港青年有意赴内地升学或进修。

郭基煇指出,现阶段,⾹港学⽣到内地升读本科的主要途径是“免试招生计划”(即“⽂凭试招生计划”),而报读内地⾼校研究⽣课程,⼤部分通过“港澳台研究⽣招⽣”考试。建议⼤湾区个别院校的个别学科,如⽂科、社会科学科⽬试行“研究⽣免试招⽣计划”,即允许⾹港学⽣以基本语⾔成绩、本科专业成绩、⾯试以及个⼈陈述替代“港澳台研究⽣招⽣”考试成绩,向海外升学方式安排看⻬,也为香港学生申读内地研究⽣提供便利。

郭基煇还建议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高校增加对香港副学士学历的认可,为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提供更多机会。

在内地,专科学⽣会通过“专升本”考试实现升读本科攻读学位;在⾹港,副学⼠可通过考试等方式升读⾹港本地或海外院校的本科,而内地院校仅有暨南⼤学、华侨⼤学及⼴州中医药⼤学接收香港副学士毕业生。郭基煇建议⼴东省教育厅联同⾹港教育局参照“港澳台侨联考招⽣”模式,在⼤湾区试点,扩大接收香港副学士毕业生的学校比例,⽀持更多⼤湾区内地城市⼤学与⾹港提供副学⼠课程的院校达成协议,例如以“2+2/3”模式,即是在⾹港完成两年副学⼠学位课程后,可直接申读内地⼤学的本科课程,获得学⼠学位。

此外,郭基煇认为,应支持更多大湾区内地学校与香港学校设立“双学位”课程。特别是内地的优势学科,如航海、航天、个别⼯程和科技相关学科,完成课程后获得两所⼤学所颁发的学位,吸引⾹港学⽣有机会到内地学习。

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面向有志进修的成年⼈(年满18岁或以上)推出“持续进修基⾦”,鼓励青年人参与持续教育,并提供培训资助。符合资格的申请⼈在报读已登记成为基⾦课程的持续教育和培训课程并完成课程修读后,可不限次数申请合共最多25,000元资助,并不设有效年限限制及年龄上限。为降低⾹港⻘年在湾区内地⾼校的学习成本,建议提⾼⾹港特区政府“持续进修基⾦”资助弹性,让基⾦可以“过河”,进⼀步覆盖⾄⼤湾区内地城市⾼等院校的相关课程。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编辑:郑雨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强信心·粤动力|聚焦2024广东省两会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