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户、走企业,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广东省人大代表、肇庆市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植思华始终用双脚丈量“三农”路。
岁月无声,服务有痕。植思华把田间地头和工厂企业作为“流动式”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牵头建成肇庆供销大数据中心,打造供销社三大服务体系,帮助农民产得好卖得好,推动肇庆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
植思华笑称,自己是“小农户与大农业的转换器”。“村民们能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期盼。无论在哪,只要民有所呼,我就有所应。”在她眼里,服务农民是一件“美差事”。
广东省人大代表、肇庆市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植思华。
人物名片:
植思华,广东省人大代表、肇庆市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坚守“三农”领域二十多年,植思华常深入基层听民声、解民忧,通过“供销一张网、产供销一条龙、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动肇庆市成为全省首批3个“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市”之一。
推动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
植思华与农业结缘的故事需要从2002年说起。彼时,植思华进入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质监局工作,负责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管和标准化工作。至今20余年间历经13个工作岗位。“从第一份工作开始,我就喜欢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去听真实的声音,这样才能出实招。”植思华坦言。
一头连着田间,一头连着城市,这是植思华的主要工作路径。她常两头奔走,一方面潜心研究新业态,帮助农民积极对接新技术和大市场,向农民提供迫切所需的服务;另一方面了解企业所需所求,收集企业的意见建议,把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品需求传递给农户。
“我在调研时发现,农户最大的需求就是希望农产品卖得好,除了要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外,我们还需要保障农产品的品质以及种植成本;同时,现在乡村里很多消费品的质量都得不到保障,有些价格甚至高于城市,我们便发挥供销社独特优势,让更多优质的商品进驻乡村的生活超市,从生活品质上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植思华总结道,这就是在推动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
访农户、走企业的经历对植思华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有认真去听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我们才能真正摸清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这4个农业发展的痛点问题,给出好的解决思路,服务于百姓。”植思华说。
植思华常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受访者供图
由此,植思华结合实地调研,在肇庆市供销社打造了农业社会化、现代流通、再生资源三大服务体系,以服务为支撑,实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实现供销一张网、产销一条龙、线上线下一体化。推动肇庆市成为全省首批3个“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市”之一。
直至今日,植思华仍保持深入基层的习惯。植思华笑着说,农户们都喜欢叫我“华姐”。
盘活“沉睡资产”,让乡村“活”起来
在与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植思华有一句口头禅“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植思华工作的落点放在了带领农民致富上,她说,“第一步,是要提高村集体收入,让村子活起来。”
肇庆市鼎湖区凤凰镇上水田村距离城区约20公里,地处偏远、物资匮乏。植思华回忆道,几年前的上水田村留守人口仅300人左右且老龄化严重,村里没有便利店,村民生活十分不便。
“我们调研发现,上水田村自然环境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植思华表示,以此为契机,推动鼎湖区供销社与鼎湖上水田村委成立运营公司,在村内打造自助商店、建立助农电商平台,引入大型商超、邮政公司、农商行等多方资源,建成上水田村山泉水蔬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整合土地资源250亩,最终打造为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如今,上水田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4万元增加至12万元,预计5年内推动村集体收益60万元。
除了帮助村子打造特色产业外,植思华还擅长引导农村基层盘活“沉睡资产”,以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在肇庆德庆县官圩镇金西村,当地村民有上半年种花生、下半年种水稻的传统习惯,这让植思华看到了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的机遇。
于是,她通过引入龙头企业,盘活金西村原金西小学土地闲置资源,建设花生油加工厂,打造官圩花生(水稻)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开发花生全产业链研学路线,形成三产融合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
植思华调研物流商贸体系联农带农工作情况。受访者供图
“村集体收入增加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正向的。”植思华说,村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他们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共同整治人居环境。村落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也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返乡创业,沉寂的村落开始“活”起来。
“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
“农产品卖难”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2018年,广东以湛江徐闻菠萝为最早的试验田,启动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工作者从“以产待销”向“以销促产”转变。其中,第一个“1”指的是建设1个农产品大数据。
植思华对这串数字并不感到陌生。她常喜欢往北上广深等城市到处跑,吸收前沿经验。2016年,在一次到深圳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植思华与同行聊到智慧农业的话题,她了解到原来国外已有很多运用先进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案例。
“肇庆是农业大市,我们照样可以把先进技术‘引进来’!”植思华认为,农民的产销信息不对称、种植技术不科学、产品成本高等都是导致农产品卖难的原因,“三农”工作者更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和传统农业生态融合的方向。
2017年初,肇庆供销大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同时,植思华还牵头在肇庆市供销合作社,建立起肇庆市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以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为平台打通产销双方,实现产销信息的精准对接。
植思华介绍,基于肇庆供销大数据中心,农户通过手机端就能远程观察土壤的肥力、水分,以及农产品的整体种植状况;每一份农产品的外包装上都附有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扫码溯源,确保食品安全;此外,政府还能通过后台的“数据大脑”分析产业趋势,指引未来规划。
随着近年来,广东自上而下大力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植思华也乘着东风,不断拓宽自己的兴农强农之路。她创建了“肇庆供销e贷”金融助农新模式,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银行+供销合作社+农户”绿色融资通道,推动发放助农贷款累计达3.8亿元。
“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植思华说这是自己从业二十余年始终秉持的观念。今年,她也将自己新的观察以及新的建议带到省两会,她希望加大“新农人”“助农员”培养扶持力度,锤炼一批懂经济会管理、懂市场会营销的干部人才队伍,为助力“百千万工程”储备一批先锋力量。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统筹:周昌和 李陵玻 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实习生 李盛圆
拍摄:南都记者 冯宙锋
编辑:李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强信心·粤动力|聚焦2024广东省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