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广东省开年第一会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广东民营经济领域也迎来“新春第一会”。2月27日,广东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在深圳光明区召开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
作为全省民营经济领域的新春第一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成为关键词。会议以“激发科技新动能,助推产业新优势”为主题,动员全省民营企业坚定信心决心,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的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招牌,在全省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广东省工商联数据显示,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增就业。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亦是民营经济大省,新的一年,广东民营经济如何稳中求进,保持高质量发展?又将如何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方向”,展现助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民企担当?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破题之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在此次会议中被频频提及,亦在主题中有所体现。会议强调,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崭新篇章,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是促进“两个健康”的广阔舞台,作为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的广东民营企业责任重大、不可或缺、任重道远。
从民营企业的视角来看,该如何把脉趋势,找准具体方向?会议强调,广大民营企业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积极开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加快把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为商协会,该如何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宪在会上交流中表示,商会可以从三点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这三点主要包括以高效服务促“双强”;以产业聚力谋“双强”;以数字发力图“双强”。
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协会秘书长苗强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是全国创新驱动的排头兵,产业创新需要前沿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来驱动。因此,商协会、学会等组织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科学家与民营企业家凝聚起来,把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前沿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在民营企业快速产业化,通过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广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点行业是“主攻点”
新质生产力亦是此次会议的关键词。会议指出,全省广大民营企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来,抢时机、抓机遇,拼经济、拼发展,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发展企业,以新质生产力壮大民营经济,助力广东省把“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具体到民营企业,该如何突出重点巧发力,充分展现助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民企担当?又有哪些重点行业是布局的“主攻点”?
从会议上看,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都是重点行业方向。会议提出,民营企业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主方向”,从“新”出发,积极投身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主动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向“新”而行,聚力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以“新”提质,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要聚焦突破卡脖子技术这个“主攻点”,继续主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主动能”,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等工作部署,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谈及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以合成生物学这一未来产业为例,倍生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副总裁刘玉佳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生产力可能是自然界有什么,我们就拿什么来用,但是现在通过合成生物学的科研技术,可以引导有用的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产生不同的代谢物,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作为合成生物领域创业企业理解的新质生产力。“这些生产力对比旧有的生产力而言会更节能,带来的是刺激和污染物也更少,让人类更加健康。”
这些新兴产业和重点方向,助力民营企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宣布省工商联商会成立科技服务委员会,并聘任了21位院士专家为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科技服务首席科学家。他们的专业涉及光电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生态环境等多个热门领域。
同时,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还分别与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科协、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广东院士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广东民营企业商会等15家省工商联商会与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等15家省科协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力地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精准对接合作平台、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平台,服务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两次大会均在深圳召开,展现高质量发展蓬勃生机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与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一样,此次全省民营经济领域的新春第一会同样设在了深圳召开,意义非凡。
深圳素有“企业家之城”美誉,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更是挑大梁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存续商事主体422.3万户,同比上升7.3%,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亦居全国第一。
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刘俊琳在会上表示,“新年伊始,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此次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也在深圳召开,使我们备受鼓舞。”
企业家是深圳的创新之源。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经济学博士后张国平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两次大会都设在深圳,说明了全省对深圳的重视,也说明了高质量发展大会对“产业与科技”的重视,这与“民营经济与科技创新”在深圳的地位和特色特点密不可分。
首先,深圳的商事主体总量、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体现出民营经济的良好生态。其次,深圳的民营经济和全球产业链高度关联,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深圳处于内外循环的交汇位置,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能更好提升国内大循环水平,更好优化国际大循环结构,更好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联动发展。同时,深圳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9%,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4.0%。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深圳民营经济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应该来说,发达的民营经济与创新体系不仅是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引领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张国平说。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分析认为,深圳是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同时又是广东经济第一大市,更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深圳科技创新代表了中国科技产业的最高水平,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具有示范作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编辑:严兆鑫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广东民企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