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童 深圳市龙岗区又有高品质学校上新!记者近日从龙岗区获悉,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为72班9年一贯制学校,将于今年9月开学,规划学位3360个。
高品质公办学校,规划学位3360个
据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透露,作为龙岗区首批高品质校园,该校位于龙岗街道五联社区协联路与创建路交会处,占地面积31566平方米,建筑面积71214平方米,72班9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学位3360个,将于今年9月开学。
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是龙岗区直属公办学校,它不仅是一所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办学的美丽校园,而且是一件坐落在清林绿谷的校园建筑艺术品。近日,该校首次对外公开其校园建筑风格,并表示,犹如艺术品般的校园将为人才培养赋能、为学生成长护航。
犹如艺术馆般的校园建筑
您知道汪曾祺纪念馆、上海保利大剧院的建筑艺术吗?您知道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安藤忠雄等都青睐的建筑艺术吗?
答案是木纹肌理清水混凝土建筑艺术,木纹肌理清水混凝土技术利用混凝土的易成型性,选择合适的木纹作为模板,直接浇筑成型,混凝土表面会随着木纹表面不同而展现不同的装饰效果,它看似简单,实际上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效果。
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应用木纹肌理清水混凝土建筑技术并结合客家围屋式书院聚落、围屋学社格局设计,精细的施工工艺、极富质感的艺术效果让建筑内外都体现匠心,犹如一座坐落于清林绿谷的艺术馆。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建筑美学
学校建筑设计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建筑美学,按照“上院下园、功能分区”的特色规划,建筑与自然无边界,人与自然相融合。学校主体建筑的标准层为“书院”形制,地面层为“园林空间”,打造既传承书院、又结合未来教学理念的新校园。
学校的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别位于东西两翼,与艺术馆、美术馆以及音乐庭院等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既关注实用,又强调建筑的美学表达。
建筑设计续庚岭南文脉
学校将艺术人文不着痕迹地融入空间,建筑设计尊重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吸收其文化精髓。
学校与周边的七星世居、村口樟树等形成一条蜿蜒的历史村落边界,串联起传统客家书院和新型书院校园的文化景观路线,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通过新校园的建设重新衔接起来,让地方文化走进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刻。学校还承担着激活周围社区文化的使命,与附属第一小学、樟树广场、证券山公园和第三儿童医院共同打造龙岗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友好社区。
未来”“生态”“开放”“共享”“智能”
此外,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的设计理念还包括“未来”“生态”“开放”“共享”“智能”等。学校筹备组、新教师参与命名的校园八景独具特色:樟月池、玉兰径、火楹道、寻桂里、风铃谷、悠竹轩、冬青庭、茶步梯。建成后的校园一步一景,幕幕含情。
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各类功能场所数量多、种类全、品质精,且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功能完善。由运动能量场、科学体验馆、博文图书馆、星空艺术中心等构建的灵动多元的学习空间,深耕“五育”融合,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性、多功能体育场馆
在这里,师生可以尽情挥洒奔跑。学校拥有两个操场,其中,室外操场面积约4500㎡,设200m跑道及跳远沙池,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各1个;风雨操场面积约4800㎡,设200m跑道及跳远沙池,室内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4个;室内恒温泳池1个,面积约1700㎡。未来将规划建设攀岩墙、击剑场、轮滑馆、楼顶高尔夫训练基地等。
星空艺术中心
在这里,师生可以感受艺术熏陶。学校星空艺术中心拥有独栋呈现的艺术馆、美术馆,共有音乐教室4间、美术教室8间、乐器排练室4间、声部训练室8间、管乐训练室2间、合唱室1间,总面积超5000㎡。除了学习区和标准设备配置之外,还设置了专业的作品展示区、排练区、演奏区、合唱区。
“一院五所” 科创工场
在这里,师生可以放飞科创梦想。学校拥有一个中心“少年科学院”,工程技术所、生物医药所、环境能源所、人工智能所、创新创意所等5个创新实验所,22个创客活动室,为学校科创育人、学生科创实践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博文图书馆
在这里,师生可以静心浸润书香。学校图书馆共两层,面积约1540㎡。白色、灰色与原木色交错,营造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图书馆氛围;不同区域的区间功能各有侧重,包含阅览区、藏书区、领读区、阶梯阅览区、研讨空间等功能阅读区;以半高书柜作隔断划分出不同区域,空间既通透又独立,圆形小包间的设计更提供了私密性,可独处阅读,可静心思考,可互动交流,也可集体研讨。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这里,师生可以体验劳动之乐。学校建设屋顶劳动基地约660㎡,包括中草药植物园、自然科学研学活动区、种植区、活动展示区、劳育百科区五大板块。配套学校菜单式、主题化劳动课程设立劳技缝纫教室、劳技金工、劳技木工教室,烘焙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各1个。学校将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物联小镇、未来社区,打造基于生态科技、数智农场、创意制造、智能服务、科创物流、未来社区等的智慧劳动教育基地。
编辑: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