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这所学校学生把养蚕“玩”明白了,还夺回一个省级大奖

南方都市报APP • 福教动态
转载2024-04-07 23:31

“原来古诗里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不科学得描述,蚕还会孵化成蛾。”福田区福田小学学生在亲手养蚕后兴奋地表达他的发现。

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福田小学《栽桑养蚕,体悟生命》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荣获“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将被推荐参加2024年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据了解,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82年,至今40多年历史,是目前面向广东省中小学生规模大、层次高、最具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731x567_661207a0824c9.jpg

养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校为支持学生劳动实践,在学校六楼平台搭建劳动基地并栽种179棵桑树苗。基于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项目组开展了以小学科学为主、心理学科为辅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栽桑养蚕,体悟生命》。

该项目以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大单元为依托,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蚕桑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对自然的关怀意识以及对生命的深层感悟。

“栽桑树苗,采桑叶喂给蚕宝宝吃,搭建蚕房,我们不仅是‘园丁’,还是‘铲屎官’”,四4班付婧妤说道,最具挑战的环节是抽丝,抽丝的时候总会断,原来要把蚕茧煮得久一点,抽丝效果才好。她还表示,以后想继续研究蚕丝除了能织衣服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1080x810_661207a082e2c.jpg


《栽桑养蚕,体悟生命》课程的实施周期为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并且每月设置1至3天让学生到劳动基地进行实践探究。至今为止,课程参与者累计达450人次。通过这次课程,同学们了解到了蚕宝宝的一生的成长变化,学会了如何抽丝,并掌握了分辨真假蚕丝的本领。在此过程中形成多元成果,如饲养桑蚕的方案、桑蚕家园模型、自然笔记、“我希望的一生”等,该项目于2023年6月24日,在“2023福田区项目式学习教师设计及实践比赛活动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以问题驱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明确将项目式学习作为新课标课程实施的一种推荐教学方法,而福田小学项目式学习的探索早已有迹可循。

早在2018年,福田小学的学生们便开展了《栖息在红树林的鸟类》《红树林环境的保护》等环境调查报告,2019年圆满完成了《福田区古树生存状况调查及保护措施研究》等探究性小课题。

虽然深圳红树林湿地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现有的科学教材针对性不强,缺少对深圳红树林湿地知识的科普。如何打通学科及产业界限,福田小学迫切需要探索建立跨越学科界限、跨越产学界限教育平台的机制。

鉴于此,学校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开发,提出“教师+”“课程+”“平台+”三大概念,引入社区、基金会、自然学校、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打通“学校围墙”的小学科学教育生态圈。学校建设不同规格的校内科学探究基地与科学课程资源室等3个、校外探究基地2个,积极开发科学数字教材,建立学生探究档案,不断充实学生探究实践空间与时间。

1080x549_661207a080de1.jpg


2022年,福田小学学生们在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福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了科学、美术、语文、道法融合的跨学科项目式活动《红树的培育与生态修复行动》。

“原来红树林保护机构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有时候也会清除一些红树,”学生们在感言中写道:“我在培育红树苗的过程中掌握了选苗、培育、管理等各种劳动技能,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红树植物及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

迄今为止,红树项目课程进行校内外理论学习200课时、实践300课时,受益学生150余人,形成学生作品800多项,先后荣获国际StarT中国区2022年度优秀项目展评活动中荣获教师项目一等奖;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三等奖等100多项荣誉。

在打造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福田小学注重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开展校本研修,不断提炼学校课程建设经验,固化完善成果经验,开展成果辐射;吸引更多社会专业人士、家长形成指导志愿者队伍,建构开放的实施场域;引领其他兄弟学校共同开展课程全员全程全时空教学实践活动,惠及更多学生。


立足区情,开展特色项目式学习

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项目式学习为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21世纪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也为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开辟了新渠道。福田区开展学生项目式学习课程实践比赛,引导各中小学校探索各种项目式学习探究活动,以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深入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发出具有福田区域特色的项目式学习模式。

近年来,福田区各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以问题驱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东海实验小学通过《走进村庄,与历史和未来对话》项目式学习,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把自己作为村庄规划建设的一员;三位明德学子张楚楚、李欣蔚、胡凯文主持的课题《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与贯通梅林山、银湖山的绿色通道——鲲鹏径一号桥的设想如出一辙,深圳中学梅香学校智能收作业机器人、天健小学飞翼滑翔机项目、福田外国语学校(景秀)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项目……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并把这些能力和思考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当中。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朱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