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编制的教师岗还香吗?这个近几年来频频探讨的话题,一直挑战着广大从业教师的神经。近日,#厦门教师招聘因多岗位取消编制导致无人报考#冲上热搜。
2月22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师在整理、分发教材。 来源:新华社
起因是厦门市翔安区教育局于近日发布的《关于公开招聘骨干教师(2024年4月)取消及减少部分岗位的通告》,称该地区教师招聘过程中,资格初审通过人数与岗位拟聘人数比例达不到3:1,原则上取消该岗位招聘。
一时间,“公办中小学教师招聘没有编制”的话题引起讨论。不少网友担忧,“教师工作钱少活多,一旦打破铁饭碗,将会导致报考的人数大大减少,优质师资流失。”
与此同时,新生人口下滑也让教师改革迫在眉睫。研究者建议,面对人口变动新形势,应构建多维弹性编制核定标准,创新挖潜盘活编制管理制度,完善跨级跨区编制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公办中小学编内编外教师“双轨”制度,实行同工同酬等。
没有编制,教师岗位还有吸引力吗?
中小学教师招聘,此前曾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遇冷,而在二三线城市,教师招聘计划因报考人数不足而调整,还是比较少见。据招聘简章,本次招聘的教师实行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住房货币化补贴等方面均参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同等标准执行。
取消编制,实行员额制,对教师实行合同聘用管理,待遇参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是,建立灵活的教师聘用、退出机制。支持者认为,这可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不因有“编制”“铁饭碗”而躺平,地方财政也可减轻“编制压力”。尤其是,一些地方近年来编制紧张,已经“满员满额”。
聘用教师的待遇,虽然是参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但非在编人员不仅会担心保障不如在编,同时也会担心教育部门、学校只签短期合同,合同期结束就被辞退。
这就需要明确学校必须同工同酬,保障非在编与在编教师都平等待遇,甚至考虑到非在编教师没有编制,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做出“补偿”,以推进这一改革。比如,有地方在推进“公参民”学校治理时,明确到民办学校放弃编制的教师可以获得更高的薪酬。另外,即便实行员额制,也不要把教师当作“临时工”,要坚持鼓励优秀教师终身从教。
为何要实行教师编制管理改革?
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其中指出,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切实落实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有关政策精神,在总量内盘活用好现有事业编制资源,按照标准及时核定教职工编制,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各地要坚持创新管理,综合需求变化情况,加强人员和编制的动态调整,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去年底刊发了《公办中小学编外用师模式与编制管理改革政策探讨——基于成都市双流区改革经验的分析》(以下简称《编制管理改革政策探讨》)的论文。
其中指出,当前有关编外教师问题的治理和解决,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目标诉求和政策路径:一是否认编外教师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主张予以禁止,工作的重点是确保编外教师的“零”存在及其清退中不出问题;二是承认编外教师存在的客观现实性,主张予以规范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再是清退,而是如何将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平等化的管理之中;三是取消教师的事业编制管理方式,主张所有教师应实行聘用制,建立一种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同工同酬的人事制度。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推进、生育政策调整、新课程改革和化解大班额工作的持续推进,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供给愈来愈难以满足强劲的扩增需求,教师编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探索编内编外教师“双轨”制度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师资博士后王爽、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在去年发布了《人口变动新形势下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的论文。其中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决定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时空结构。一方面,新生人口数量下滑直接导致各级各类学龄人口规模减少,其对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促使劳动力向经济发达、行政层级高的地区迁移,学龄人口空间聚集凸显师资配置不均衡。
2024年4月22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丝雨幼儿园的教师带领小朋友在校园内阅读绘本。 来源:新华社
针对编外教师问题的治理路径与政策建议,《编制管理改革政策探讨》这一论文则建议,依标科学合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加快入编;探索建立公办中小学编内编外教师“双轨”制度,实行同工同酬;探索取消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该论文指出,成都市武侯区自2014年进行以“赋权学校”为核心的制度改革,赋予学校“管理自主”“教师自聘”“经费包干”等自主管理权即“两自一包”改革,由学校在规模控制数内面向社会自主招聘教师,所聘教师不占用事业编制,实行岗位聘任、合同管理和退出制度,校聘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双流区借鉴“两自一包”改革经验,在新建公办学校推行的“政府主导、国企参管、学校自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也全面取消编制管理。这些改革均以政府充足财政投入为支撑,以岗位聘任、合同管理、薪酬激励、同工同酬作为替代解决措施。当然,考虑到现实中教师编制的多种属性,取消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地方改革经验能否在其他地区或全国推广,还需扩大试点范围和多方论证。
综合:界面新闻、新京报、红星新闻、潇湘晨报、澎湃新闻
编辑:杨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