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造“心”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4-06-05 15:20

图片

千万人,汇集成一座城;一座城,成就了千万人。

在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奋斗者聚集于此,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他们是东莞“追光人”,照耀这座城市前行。

近期,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东莞“城市追光人”系列策划,挖掘各领域的追光者的故事,彰显并传递东莞城市精神,为东莞“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在东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手拿规划设计方案图纸,脚步走遍了中心城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把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东莞城市建设的道路上;他们是忙碌不停的规划人,却有着“绣花”般的功夫和定力,“绣”出市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新画卷。他们是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下称“现场指挥部”)的一员,是把规划写在大地上的“追梦人”,也是东莞“强心”战略的重要推动者,是东莞造“心”人。

图片

东莞中心城区。南都资料图

把规划在莞邑大地上

五年打造二十个精品项目

今年2月,作为顶层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满5年。而这一时间节点,对于现场指挥部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时间回溯至2019年。这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绘就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壮丽蓝图。为抢抓“三区”叠加这一历史机遇,紧接着,东莞市政府高规格、超常规成立了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从此,追求“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三大目标,成为现场指挥部的重要工作原则和共识。

春潮奔涌,蓄势竞发。经过五年时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的一纸规划逐渐变为现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的东莞,也全面拉开了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大幕,并在东莞国际商务区、黄旗南、三江六岸等片区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效。一个更具品质与内涵的东莞,正逐步呈现在市民眼前。

“现场指挥部成立五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精心谋划、精细把控、精准施策,每年都有三到五个项目呈现在市民面前,到现在总共建成了超过二十个项目。”据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邓然介绍,自成立以来,现场指挥部围绕行政文化中心区、两轴三节点地区、东莞国际商务区、三江六岸片区、黄旗南片区、东莞篮球中心片区等战略板块,统筹推进多个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山水城”共融共生的空间资源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打造出与东莞这座“双万”之城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和形象。

图片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邓然。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强心”运动中,现场指挥部既是指挥者,也是裁判员、教练员。他们不仅要承上启下,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强心”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制定明确具体的作战图,推动中心城区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同时,也要当好裁判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推动中心城区建设总体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体系不断完善;最后,在教练员的角色中,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东莞国际商务区等战略片区规划、建设、运营的全链条、“一条龙”管理,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不变形。

“指挥部的工作内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既要制定顶层政策,做好规划策划,也要把关设计方案,还要雕琢施工品质,‘规划实施’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实际跨越了部门、属地、技术、行政各种边界和壁垒,工作复杂系数很大。”邓然介绍,现场指挥部一年组织的会议就多达两千多场,背后是大量的谋划、分析、汇报、决策、执行,工作的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这也要求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三头六臂”,善于串联协调。

当然,东莞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现如今得以高品质呈现,与现场指挥部推出城市综合运营商制度、片区总设计师制度、重点片区项目设计改革政策等重点政策创新也密不可分。举个例子,东莞国际商务区不仅引入华润置地作为片区综合城市运营商,推动片区规划建设工作;同时,还引入了孟建民院士建筑总师团队和王富海大师规划总师团队,以“双总师”领衔、多专业协同推动片区发展。在一批批建设者精益求精的谋划下,东莞国际商务区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效。

谈及对“城市追光人”的理解,邓然说,“我认为,‘城市追光人’就是心中有信念,眼里有方向,手上有功夫,脚下有步伐的人。他对城市的美好未来,一定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的”。

立足强心战略主战场

重塑东莞城新格局

从粤港澳大湾区主动脉广深高速的石鼓出口出发,沿着城市中轴线东莞大道往市中心广场方向行驶,两侧持续向上“生长”的高楼,争相刷新城市天际线。有着“城市倒影”之称的多地块地下空间联合开发项目——壹号基坑建设已接近尾声,不久后这里将带来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景象。沿途绿意盎然的中心公园,鹭鸟展翅高飞,市民笑声不断,“城市绿心”正强劲有力地跳动着。

当前,东莞国际商务区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总监、国际商务区片区专员梁迪飘却丝毫不敢松懈。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十余年,他深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东莞国际商务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是东莞强心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一旦规划走偏、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图片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总监、国际商务区片区专员梁迪飘。

这并非夸大其词。打开东莞地图可以看到,在这片2460平方公里热土上,东莞国际商务区位于“一心两轴三片区”中区位条件最好、发展条件最成熟、增量空间最连片的核心区域,是中心城区核心地段唯一的连片空地,规划建设有5条轨道线、5个轨道站点,总面积约2.14平方公里。根据规划,国际商务区建设将立足于“链接全球、领航东莞”的国际视野,打造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金融贸易功能为主的国际一流商务商业高地和东莞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所以,梁迪飘在日常工作中大胆创新、谨慎求证,以“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推动国际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尽管如此,在现场指挥部的五年时间里,梁迪飘也遇到过不少棘手难题,例如国际商务区的产业招商问题。2019年,当时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成立仅数月,大家一腔热血,干劲满满,刚从佛山来到东莞的梁迪飘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莞漂”,他做好了要在这片热土大干一场的准备。很快,在国际商务区完成规划修编后,东莞就正式启动了招商引资和建设工作。然而,受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大环境出现下行,国际商务区的招商引资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由于东莞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对总部经济、金融科贸等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较弱,加上外部经济环境不好,一开始不少企业都是从地产开发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项目,提出包括开发住宅、减少自持物业、放宽税收要求等条件。但我们守住了初心,坚持国际商务区的产业准入要求不放松”。在指挥部看来,不同于常规的地产开发,东莞国际商务区的招商引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让利来招引优质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促进东莞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梁迪飘深知,要想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服务配套就必须要跟上,这就跟钓鱼要先打窝是一个道理。他相信,只要把国际商务区的配套和服务做好了,外部优质企业还是会很愿意到东莞来。为此,指挥部不惜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段,将最初高强度开发的商业办公地块调整为中心公园,打造占地22公顷的“城市绿心”,希望通过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和服务提升城市吸引力,形成聚集高端人才就业、创业、创新的高地,进一步提升东莞城市核心竞争力。

图片

中心公园一期开园。

在指挥部笔下,东莞国际商务区作为新一代城市CBD,不仅有标志性的摩天大楼、高端购物中心和五星级酒店,还拥有自然生态的公园、有活力的街道、立体慢行体系、多样化的居住社区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这里将成为东莞现代服务、人才集聚和空间价值的高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是东莞参与大湾区竞争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国际商务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市委市政府对国际商务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也非常重视,作为“一把手工程”对待,市主要领导多次组织赴香港、北京、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国际商务区量身定做产业招商政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3月,“世界五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在东莞注册设立分公司,并于去年成立专业本地团队;2021年12月,被誉为“全球四大所”之一的毕马威在东莞设立办公室,这是毕马威中国设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第7家、中国第30家办公室......截至目前,国际商务区已经引入华润置地中心、招商局中心、香港中心等8个总部金融项目。

“东莞国际商务区充分吸取了一线城市CBD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有信心,在公共空间营造、服务功能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上,东莞国际商务区未来不比任何一座城市CBD逊色。”谈及未来愿景,梁迪飘满怀信心地说道。

图片

东莞国际商务区规划鸟瞰图。

当前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已全面启动建设,13个已建和在建项目,包括5个公共项目和8个总部金融项目,总投资超380亿。梁迪飘称,借鉴国内外城市CBD建设的经验,东莞国际商务区的开发周期在20-30年,指挥部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完成首开区的开发建设,即到2025年国际商务区首开区基本呈现,初步形成东莞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从一纸蓝图,到这片土地开始“长出”公园、学校,梁迪飘由衷感到开心。“自2009年研究生毕业以来,我一直在从事规划相关工作,在上海、佛山都有工作过,但像东莞国际商务区这种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全过程的实践机会是很少的。这里给了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圆了我作为规划人的梦想,当中的收获感、满足感和成就感都是前所未有的”。

图片

北部学校效果图。

东莞记忆守住城市原点

老街巷展露新风情

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自唐朝迁县治至莞城到涌,在之后的一千两百年内,东莞地区的政治中心基本没有移动。明中期以后,莞城西门、北门外已形成了数个市、墟,至清中期左右已基本成片成规模,并在珊洲河沿岸形成了密集的河岸商埠,一度是东莞最兴旺、最热闹的地方,大概在今天的大西路、中兴路一带,也是“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所在地。

老莞城具有显著的岭南近代城市变迁的形态与风貌特色,保留了大量岭南近代骑楼、园林景观、历史建筑以及名人故居。作为中心城区三江六岸片区的核心项目,“东莞记忆”项目计划从莞城城外延伸至城内,复兴老莞城经年层积的文化印记,维系现存的多元生境,留住市井烟火氛围,延续新老共生的原生活力。而这也是东莞改革开放40多年城市高速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平衡木”的重要一端。

“东莞记忆”项目所在街区在早期就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指挥部会同莞城街道委托何镜堂院士团队完成了城外片区的城市设计,并邀请国家名城委、省市历史文化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机构一起讨论项目的改造方案,同时还联合原住民和本地商家等共同整理最质朴的集体回忆,只为充分尊重和传承历史,留住东莞人的乡愁。“包括我自己,从出生到小学毕业的十多年都在这里度过,对老莞城特别有感情,也特别期待重现它昔日的荣光”,现场指挥部技术组组长、东莞规划院城市设计所所长黄皓彬说道。

图片

现场指挥部技术组组长、东莞规划院城市设计所所长黄皓彬。

从项目谋划开始,指挥部一直秉持保护优先、有序发展的综合改造策略,拒绝大拆大建,利用街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景观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步行体验,促进文化、商业、旅游联动发展。但这还远远不够,想让老莞城恢复昔日繁华,关键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人。为此,政府除了投入资金建设外,还与专业市场主体一起组成运营公司,打造青年产业聚集基地,招引时下潮牌,鼓励本土青年、独立品牌主理和社会名人等深度参与,努力让各年龄段的市民群众有兴趣重回老城游玩、创业、居住,探索共建一个与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共生的复合活力社区。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莞记忆”项目从2019年开始谋划,到2022年11月立项通过市政府审批,再到2023年2月项目现场指挥部成立,期盼已久的“东莞记忆”首开区终于在2023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并在今年年初开放了样板段,国庆将实现中兴路街区试运营。

图片

“东莞记忆”首开区。

“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城市的人们,可以在迎恩门拍照打卡,在城墙纪念公园休憩交谈,了解东莞县建城的历代演变,然后从莞城桥跨过运河到振华路,感受满载百年风雨、复兴后攘来熙往的骑楼街,最后沿着珊洲河穿过中兴路到达粮仓和东江边,远眺三江交汇的美景,回忆老莞人通过水路扬帆到省城进行贸易物流的那段历史……”黄皓彬描绘道。“‘东莞记忆’项目二期也在谋划当中,结合正在实施的滨水岸线示范段,三江六岸片区恢复向水而生、滨水而兴的城市格局,延续千年城水交融的景象将逐步实现。”

滨水岸线示范段也是指挥部在三江六岸片区统筹推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项目,全段示范岸线西至东莞水道特大桥,东至万江桥,与“东莞记忆”项目有机衔接,形成骑行、跑步、步行三线贯通的滨江游径,规划的多座特色连接桥将缝合两岸的慢行系统,加强两岸市民的沟通交流。目前示范岸线一期早已投入使用,二期的万江段和莞城段也于今年初向公众开放。岸线串联起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和多元化的活动空间,一到周末,周边的市民都会过来这里驻足露营,搭上帐篷,弹起吉他,唱着小曲,跑步骑车,热闹非凡。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边的店铺租金在示范岸线建成的这两年里悄悄地涨了不少。不仅如此,沿线的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咖啡店、工作室、创意园越开越多。”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三江六岸片区专员包磊说。随着滨水岸线示范段的建成,沿线城市界面的改善也带来积极的变化:多种多样的高品质空间场所满足各阶层人群的需求,对周边功能的提升以及土地价值的拉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其他镇街滨水空间的建设起到借鉴和带动作用。

包磊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东莞记忆”、向往三江六岸,“东莞有自己的文化归属源点,也有自己的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他还说,“我更期待的是,绚丽的效果图不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变成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现实”。

城市中心串起翡翠绿链

独具山水魅力中央活力区正在形成

黄旗山南麓,山水相依,百花盛开。山脚下、山坡上、百花间,随处可见休闲游玩的市民。自黄旗南香遇走廊一期、二期相继亮相后,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争相点赞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石俊华是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总监、黄旗南片区专员,看到此番景象,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石俊华介绍称,黄旗南片区北至黄旗山南麓、南临环城南路、西接莞长路,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具有“左右逢源,承山接水”的区位特征,既是强化中心城区与松山湖联系的主要纽带,又是联系黄旗山与同沙水库的生态通廊,列入东莞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重要节点。

图片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总监、黄旗南片区专员石俊华。

如此优良的生态本底条件,对片区的规划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片区还面临着土地权属复杂的制约问题,片区内有旧村、旧厂、企业未开发土地、政府储备地等多类型的土地,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工作的重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盘活已出让国有土地的基础上,联通黄旗山与同沙水库的生态廊道,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格局”。

为此,指挥部提出通过集约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容积率,保障企业的开发权益。在此基础上,利用腾退用地建设串山连水的黄旗南中央绿轴、学校、文化设施、道路等公共空间,在保障企业权益的同时,提高片区的开发价值,最终实现政企双赢。其中,黄旗南中央绿轴计划最先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

石俊华称,黄旗南麓绿道工程分两期实施,其中绿道一期东起黄旗南中央绿轴北端,西至网球中心,全长约1.5公里。2021年5月1日举行了“旗峰这一晚,听山间天籁”活动,标志着绿道一期工程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而绿道二期东起网球中心,西至莞长路,全长约1.1公里,也于2022年春节前全线贯通。

“我们通过在局部节点种植花香地被、开花乔木,营造绿荫、花纷、香味于一体的绿道景观,凸显‘香遇东莞’的主题。同时,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也是东莞首条儿童友好型绿道,在保障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儿童活动范围缩短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也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提供探险、自然科普、游玩、戏水等多种活动空间,保障人群的使用需求”。石俊华还称,黄旗南麓文体带绿道一、二期全线贯通后,与黄旗山城市公园无缝融合,构建起一条主线贯通、多条支线接黄旗的慢行网络,将黄旗南麓文体带融入黄旗山的生态、游憩格局。

图片

黄旗南片区。

可见,黄旗南麓绿道工程作为黄旗南片区的首开工程,既丰富了周边居民的活动空间,提升了周边的环境品质,同时还激活了黄旗南片区的开发建设。未来,通过规划中的黄旗南中央绿轴,向南衔接同沙生态公园,将形成拥抱自然、感受生态、观景城市、连片畅行的公共空间,最终融入中心城区50公里串山联水的“翡翠绿链”,打造独具山水魅力的中央活力区。

对于石俊华来说,现在还远远不到松懈的时候,片区的土地权属重构及项目谋划建设工作,一天都不能停下。“现在项目进展还算顺利,实施路径基本清晰,成效也正逐步显现。”石俊华说,虽然工作难度大,但看到项目如期推进,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相信一步步往前走,总会把项目做成的。

笔下一条线变成市区一

城市功能与服务短板逐步补齐

行政文化中心区是目前东莞中心城区最核心的地段,顺着东莞大道与鸿福路交叉口向四方延展,汇聚了黄旗山城市公园、中心绿地、行政文化广场等重要城市开放空间,以及市民服务中心、国贸中心、台商大厦、第一国际等重要的城市政务、商办、休闲服务功能,是东莞的“城市客厅”。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蔡晶作为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总监、行政文化中心片区专员,在规划、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中,一直致力于补缺城市功能与服务短板、改善出行条件、提升公共空间环境方面的工作。

图片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技术组总监、行政文化中心片区专员蔡晶。

不同于新区建设,行政文化中心片区虽然有较好的城市空间基底,但同时也存在因时代发展而带来的交通拥堵、慢行不畅、公共设施缺乏、公共空间与环境吸引力不足等诸多城市问题,需要更细致地调研、甄别、规划和设计,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串联各部门职责,组织各方权属人配合。

行政文化中心片区内陆续完成的东莞服务中心改建工程(第一个公共建筑再生提升项目)、东莞大道及周边街区慢行空间整治(中心城区第一个全要素慢行提升工程)、广发片区公共空间整治工程(第一个街区式人居环境提升示范项目)、体育路东实停车楼(中心城区第一个立体停车楼)、中心城区立体慢行系统2号桥(东莞大道上首座慢行连廊)、第一国际街区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就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完善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服务。

“我认为好的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吸引人的商业休闲中心和公共场馆,有环境设施宜人的公园广场和街头绿地,再由安全、顺畅、舒适的街道慢行空间串联起来,大家才会喜欢在这里生活、工作,才会觉得有幸福感和归属感”,蔡晶说道,“作为一名城市建设从业者,在指挥部工作的这几年里体验到很多,也开阔了视野。比如说立体慢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看着当初从自己手里画出来的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中心城区的一座桥,心里还是非常自豪。而作为一个市民,我常常出没在已经完成的建设项目中,观察大家的出行和使用,看到人气和活力越来越足时,也感到很欣慰。”

图片

东莞行政文化中心片区烟火气升腾。南都资料图

最后,蔡晶还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之前我女儿所在的班级举办“家长进课堂”的活动,我作为第一个“进课堂”的家长,就从小朋友认知的角度,介绍了中心城区街道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工程,希望小朋友也能关注到我们的城市、关注城市建设。在讲述二号桥的规划建设过程时,小朋友们都很兴奋,我跟他们说如果给桥想到好的名字就告诉我。现在我去接女儿放学,偶尔有小朋友碰到我,还会问“二号桥起好名字了吗?”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让大家都关注到我们自己的城市。”蔡晶说完又开始进一步关注研究建成空间的城市管理问题了……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受访者供图

编辑:黄慧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