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自由发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4-07-12 00:15
图片

近日,“全网医生要求把4分还给小学生”话题登上热搜。说的是某家长在网上分享了孩子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给出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并提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信息?”学生作答:“这个病人快好了。”不料该答案被扣掉了4分。

很显然,这是一道紧扣现实生活的情景题。感冒发烧,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根据体温的变化推测身体的好转或康复情况,多数人都懂得这些常识,知道这些常识对于正确理解与解答这道题目很重要。具体到这道题,可以回答,“这个病人在5月18日发高烧,5月19日开始降温,5月20日趋于平稳”,“病人的体温于5月19日下午6点开始趋于平稳”,依据人体正常体温(36.5℃)的常识,当然也可以进一步作答:“这个病人快好了”。

从结果看,最后这个答案显然不是出卷人心里所谓的“标准答案”。的确,这是一道数学题,而数学题的答案往往是固定的、是唯一的、是精准的、是“非此即彼”的。我们更多把数学题与数字联系在一起,答案通常是以特定数字的形式出现,但其实这是对数学的误解。数学思维的核心应该是严密的逻辑思维,缜密的逻辑推导过程,通过数字计算的过程推演出事物间的内在关系。

仅从统计图看,可以看到“病人的体温于5月19日下午6点开始趋于平稳”这一基本特征,这是标准意义的“看图说话”。但这名同学却能结合人体正常体温的常识做出进一步推演,病人的体温已经非常接近正常体温了,他的病应该快好了。如实说,如果我是阅卷老师,我会很欣赏这样的学生,因为他具备了基本的数学思维,懂得利用给定的体温及变化进行逻辑推理,懂得延伸性地思考问题,懂得依据常识做出进一步判断。

数学题,尤其难一点的数学题,不妨多一点训练同学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不是强调单纯的唯一性。其实很多时候,“标准答案”只会强化同学们的惯性思维,限制同学们思维的发散性与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可能变得刻板、古板,缺乏思考的自主性与思维的创造性。

不仅数学、语文,其他方面,在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中,老师与家长都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开动脑筋、拓展思维,增进其思考问题的多元性与多样性。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个考题:“一条之前一直脏兮兮和臭烘烘的河涌最近突然变干净了,你们觉得有哪些原因?”大部分孩子会说,“最近下雨了,雨水把脏东西冲跑了”。但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思考与想象,譬如从自然地理角度,可以说,“这条河涌与某条江联通,江与某个海联通,每天的潮汐现象会导致‘江水倒灌’进河涌,稀释了河涌”;从植物生长的角度,可以说,“目前是春季,河涌两岸的植被在疯狂地生长,植物强大的生长力量会吸附河涌淤泥里的营养元素,降低河涌的杂质及其他浑浊物数量”;从特定事件的角度,可以说,“最近各河涌沿线的工厂与企业被要求停止排放污水。”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解释或解读,不一而足。

我以为,类似的非“标准答案”式的交流与讨论,对根植多元思维与多样思考方式于孩子们的心田大有裨益。

文l姚华松,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冰,系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小学教师

编辑:何起良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6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