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与水相依 点滴在心”广州市节水用水短视频大赛专家评审会举行,特邀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媒体代表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本次大赛进入终极评审的30多个作品进行深入研讨,并就主题特色、内容创新、艺术形式、视听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分,综合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
形式多元、创意多样
30多个创意短视频“同台竞技”
4月26日至6月24日,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联合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开展“与水相依 点滴在心”节水用水短视频大赛,面向全市青少年、市民群众广泛征集视频,传播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在全社会营造节水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赛共收到200多个创意短视频,以“与水相依 点滴在心”为主旨,围绕节水爱水、惜水护水、用水幸福感进行策划拍摄。这些作品中有创意视频、剧情短片、生活科普vlog、风光大片,还有定格动画、AI视频等,从不同创意视角和领域普及节水用水知识,倡导节水方法,使节水爱水护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7月4日至7月11日,广州节水用水短视频大赛点赞通道正式上线,公开展示此次参与比赛的200多个创意短视频,共收获两万人次点赞,营造热烈的社会参与氛围。根据线上投票热度,将评选出10个网络人气奖,获奖者可赢得500元奖金。
广州市节水用水短视频大赛专家评审会对进入终极评审的30多个作品开展深入研讨。
在本次大赛进入终极评审的30多个作品中,暨南大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主任、副教授叶志海对《涸·源》这一作品印象深刻。“能在此次大赛看到AI参与制作生成的作品,很惊喜!不论从构思、画面,还是整体故事的设计,都出乎我的意料。”
他指出,AI技术现在逐步在影视创作中应用,虽然仍未大规模铺开,但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影视创作的流行趋势。该作品虽然采用了AI技术进行辅助创作,但人的创意和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仍占据核心地位。“在创作中最终打动人的还是内容,画面、剪辑、灯光、布景都是表达核心内容的手段。”
“大赛参评作品多元,有些作品寓意非常好,创意也很不错!”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庆明表示,不少参赛作品都用不同的方式科普了节约用水的小知识,其中有一个作品用更贴近生活、更科学的方式,教授大家合理用水的小窍门,很令人受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创意作品,以培养更多的创作人才。”
创新传播广州水文化
提高市民群众节水爱水意识
一滴自来水,一头连着民生健康,一头连着城市发展。十年来,广州中心城区的供水能力逐年提升,供水管网长度从6034公里增至10230公里;智慧供水从蓝图变为现实,拥有亚洲最大单一膜处理车间的北部水厂拔地而起。此次大赛也让更多人关注、认识、传播广州水文化,使节水爱水、惜水护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一个孩子会带动一个家庭。节约用水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中小学生、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的力量。”叶志海也发现,此次参赛作品中不乏有儿童、青少年的参与,“有一些视频是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好地让节水爱水用水的理念根植于人们心中。”他还建议,今后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赛道,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更广泛地发动他们参与。
“广州作为国际化都市,人口数量庞大,通过这种参与的形式创新传播节水理念,提高市民群众节水爱水意识,非常有意义。”林庆明还提出,视频创作的传播形式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未来可以开辟AI赛道,同时考虑引导征集更多竖屏作品,以适应不同的传播渠道,增加考评作品的传播力。
“不论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通过短视频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读懂国家所倡、社会所向。”南方都市报社视频产品部主任陈成效也认为,要想影响现当代的青少年,必须学会使用他们的话语体系,跟他们平等沟通,可以通过宣讲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比赛中来,开展AI视频、微短剧、竖屏视频等多元化的创作,加大节水爱水理念的传播效果。
“很少人知道,广州其实是一个缺水型城市。通过此次视频大赛,能够发动更多人了解广州与水相关的知识,培养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政工部视频负责人薛晓晔表示,希望在全社会营造节水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氛围,结合一些特色活动、标志性建筑,打造更多富有广州特色的水文化名片。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查雨苗 叶蔓涟
摄影:南都记者 黄晓彦 实习生 汪楚涵
编辑: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