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向海而生,跨越数千年,文明赓续不辍。
成立于2023年12月的港湾街道是南沙区乃至广州现阶段最年轻的街道,然而这里也是南沙区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珠江入海口旁,鹿颈村古遗址揭开了古“南沙人”的生活面貌,塘坑古村旧祠承载南沙人的记忆,炮台、英烈墓传承百年英雄赞歌,妈祖文化寄托美好祈愿。
7月26日,由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下简称“南沙文广旅体局”)指导,港湾街道主办的“传承与发展·港湾”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德品文化中心举行。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先秦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开拓文化”“非遗传承”五个角度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共话文脉传承,为街道文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南沙区副区长欧阳健华指出,做好文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回答好三个问题:如何认识南沙、建设南沙、宣传南沙。港湾街道要充分厘清自身文化与资源优势,努力形成独具港湾特色的区域魅力;要主动把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要充分发挥区位叠加政策优势,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门户。
寻根溯源,从“南沙人”说起
要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开始,南沙的发展便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水陆相错的过程:悠悠珠江水,滔滔向南流。八门汇南海,孕成三角洲。滩涂日见浅,观水见鱼游。群鹤水中立,岸坦成沙洲。日久终成陆,唐宋现滩头。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南部的港湾街道,恰好就在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街道辖区东至虎门水道,与东莞市沙田镇、虎门镇相望;南至凫洲水道,与龙穴街相望;西至黄山鲁、大涌地铁站;北至进港大道;东南端为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刘远华 摄
向海而生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水生和陆生资源,也孕育了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作业方式的早期人类文明。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强禄介绍,港湾街道辖内出土的鹿颈遗址是全广州堆积层最厚、出土器物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先秦遗址之一,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时期、唐宋、明清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大量与渔猎相关的物品,如水生贝壳、鱼鳖、大型生蚝、水鹿、水牛、野猪的骨骼等,进一步体现了港湾街早期打渔捕捞与狩猎采集结合、靠海吃海的经济模式。
在南沙出土的陶罐。资料图
在发掘中,最引起轰动的是遗址中出土距今3500年的南沙人骨骸,这是当时广州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先民。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整个广州地区的史前考古空白,对于研究环珠江口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考古编年、社会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提升人文关怀和文化认同感
今天,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区域是在宋代以后逐渐由泥沙淤积以及人为围垦,加上海水潮流的顶托而形成。据记载,直到唐代,南沙还是珠江口内星罗棋布的众多的海岛之一,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宋代番禺冲击三角洲形成的时期,在元明时期,南沙境内的山丘岛屿四周也逐渐冲击成沙洲平原;到了明清时期,这里逐步开垦成田,清代是今南沙辖域内沙田围垦的鼎盛时期。
南沙区塘坑村的天后古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天后庙。栾成供图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培娜介绍,在明代时期南沙周边如小榄、黄阁等地就有大量的沙田围垦。当时朝廷派兵驻扎在这些地方,除军事任务外,另一个任务就是要进行屯垦。除了士兵,这一期间还有众多军队家庭成员生活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秩序,也由此衍生出了包括村落、家族宗祠在内的另一种文化脉络。
港湾街道内的塘坑村是南沙区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旧时也被称为银坑、羊石。根据塘坑《朱氏族谱》记载,塘坑始迁祖乐耕公来此定居、建立村落,至今已有600余年。在早期的沙田开垦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国家制度、地方社会变迁,以礼仪为基础的地方宗族或家族组织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这些组织除了可以长期控制经营财产,为沙田开垦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外,也成为沟通官民的中介。通过编修族谱、修建宗祠、支持慈善和教育等方式,家族组织成为塘坑村增强凝聚力,维持长久以来稳定的基石。
除了宗祠,在这一期间,宗族成员还修建了书院等建筑。据统计,在塘坑村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3座大型古建筑,其中,朱姓、黎姓大大小小的宗祠近10座,此外还有若干家庭墓地、十余棵古树以及两口古井。
虽然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祖祖辈辈保留至今的历史建筑,如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习惯于与水相依的港湾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也逐渐形成了特色显著的信仰和习俗文化。
位于港湾街道辖区内的乐耕公祠。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陈小铁摄
对于宗族后代来说,宗祠等建筑承载了历代村民奋斗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如何利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人文关怀、营造新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如今,港湾街内的妈祖信俗,如今也成了南沙特色文化脉络之一,也是南沙区的重点文化名片。街道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舞蹈(广东醒狮)、曲艺(粤曲),无不承载了港湾街道居民独特、深厚的情怀。
南沙天后宫。南都 N视频记者 陈冲 摄
近年,南沙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通过文化旅游节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实现持续创新,立足大湾区文旅新名片,探索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湾区样本。针对港湾街的非遗项目开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希建议可以通过打造港湾非遗IP品牌、非遗主题场景体验、文创商品、节庆文化活动以及创客生活空间的方式,让港湾街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持续焕发新活力。
营造共同的城市记忆
探索“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径
烟笼大角山之葱茏,潮歌伶仃洋之淼瀚。港湾街道拥山抱海,这里的历史文化也是广州海湾文化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是中国一口通商,对外往来的咽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拥有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海防要塞虎门炮台;这里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虎门炮台打响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炮,拉开了中国近代史序幕。这里是粤海关前沿关口,是清代来华商船进入中国的第一道关口,也是离开中国的最后一道关口。
蒲洲山炮台。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陈小铁摄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所长黄利平在分享期间,围绕港湾街的国防文化、民间信俗以及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包括确认鸦片战争炮台位置并设立标志;为南北台和大角旧台立碑,为港湾街留下文化印记。
回到“港湾”本身,港湾街道位于珠江最大入海口旁,早在唐代这里就是船艇锚泊的港湾,在功能上“港湾”又被称为“舶口”,意为海边弯曲停船的地方,能够给海上行船提供避风和水源之便。对此,黄利平也建议,围绕港湾街的码头文化,打造标志性建筑,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南沙古港的历史价值,展现南沙人民面朝大海,开发奋进的精神特质。
“湾区之心”,山海交织。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陈小铁摄
活动现场,南沙大酒店总经理、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杨结从“开拓文化”展开分享,讲述了霍英东先生与南沙发展的故事。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拂祖国大地,敢为人先的霍英东先生来到南沙考察,提出开发“小南沙”构想,港湾成为南沙发展的先行区。如今在港湾街内,城市与自然相融形成山、海、城相依的格局,高速客轮直达港澳,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连通世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纷纷落户推动南沙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南沙湾先行启动区正实现向大湾区国际滨海门户的新蜕变。
南沙石澳游艇会。通讯员供图
杨培娜在分享时感慨地表示,“2009年第一次来南沙时,放眼望去还是一片农田,如今俨然成了一个现代都市。”深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德旺和鹿颈村党委原书记黎德森是两位土生土长的港湾人,对港湾的历史人文和发展历程,他们耳濡目染,更亲历了港湾发展的巨变。现场,他们通过一段段遥远而生动的历史故事,呼吁大家珍惜历史、传承文化,并表达了继承历史、开拓未来的坚定决心。
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陈小铁摄
港湾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在调动一切资源全力拼经济、抓产业的大背景下,港湾街道除了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外,如何继承发扬开发奋进的开拓精神,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潜在价值,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外溢和增值,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未来将积极探索“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径,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载体、经济为目标,深度融合,综合发展,相互促进,为辖区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活力与动力。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 谭清月 林翘 孙蕾 严勇军
部分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陈小铁
编辑:郑雨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在湾区之心,发现南沙多Young之美
传承与发展 南沙历史文脉研究系列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