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黄谣植入软广”套路调查:引流下载软件,暗藏诈骗陷阱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4-11-28 09:54

图片

编者按:盗墓、非法鉴定等相关违法违规短视频和直播日前引发监管部门关注。早前,博主以“测评”之名扰乱机场秩序、“网红医生”通过伪科普引流卖药等乱象持续被曝光。在“流量至上”的潜规则里,利益交织而成的“病态”链条浮出水面。 南都、N视频即日起推出“病态流量”系列调查,起底极端“蹭”流量等现象背后产业链及治理建议,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包工头身体强壮,同时交往17个女友!”“小区保安频频约会女业主,三月交往二十余人!”恶俗劲爆的标题,配上女子衣着暴露热舞的画面,视频采用相似的“造黄谣”套路,充斥着社交平台,最终指向下载“他趣”等交友软件。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交友平台内外,已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造黄谣”引流环节,由交友软件公司人员招募代理商,代理商进行层层分包,底层的传媒公司接到模板后进行批量制作、发布;当用户下载软件后,免费聊天次数耗尽,需充值才能继续聊天,文字、语音、视频形式对应不同的价位,因此还衍生了陪聊赚取收益的培训业务。

实际上,这种“造黄谣”引流的做法早前已被曝光,警方也曾介入。如今,网上仍充斥着这类引流视频,混淆视听。上述交友平台还存在低俗色情、虚假交友等内容,早前曾多次“现身”诈骗案件,警方点名发布提醒。

连日来,南都记者多方采访,调查“造黄谣植入软广”套路、背后的安全风险。有法律人士表示,视频中“侵权请联系删除”等声明并不能帮助视频制作者和发布者逃避责任。还有专家认为,交友软件此类行为或扰乱社会秩序。

博眼球:“造黄谣”模仿新闻,为交友软件引流

“男子社交软件晒居家图,女网友看到后主动上门打扫”“男子奔现女网友,怎料竟被闺蜜强行夺吻”“女子千里奔现网友,不料却遭男友嫌弃拒绝”……

一些标题恶俗劲爆的视频,正充斥着短视频平台。这些视频模仿新闻的形式,配上文字、画面、同期声等发布,还标注着时间、地点,声称是“网友投稿,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视频画面。

点开视频,镜头对准了女性胸部、穿着短裙或紧身裤的腿部、臀部等,让人浮想联翩。有人穿着镂空的衣服坐在床边上下颠簸,有人身穿超短裤弯腰清洁地面,其长腿和臀部通过不同角度出现画面中,还有人玩起“制服诱惑”,身穿胸前有“红十字”图案的白裙,配黑色渔网袜,侧身坐在沙发上撩头发。

这些视频的情节主要围绕男女关系等展开。比如,有视频称,“他趣举办的线下活动现场,女子摆出不雅动作,引围观群众不满,直言要喊保安。”还有视频讲述了“男子奔现他趣女网友,因对方身材太好分手,女网友回应称‘因为胸比较大,照片我都会修小一点,结果见面之后,他说我和照片里不太一样就直接走了’”。

这些视频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南都记者发现,一些视频打着相同的标题,描述相同的故事,但视频中标注的地点、展示的画面却不相同。虽然声音来源写着“赵先生”“牛先生”“郑先生”“李先生”“安保队长”等,但却明显出自同一人之口。

图片

两段视频文案雷同,但画面不同。

例如,标题同为“男子约见女网友拍下视频,兄弟称其把握不住”的两段视频,其中一条地点标注为三亚,声音来源是“郑先生”,另一条视频的地点却标注为咸阳,声音来源是“夏先生”。 

这些视频均有个共同之处:用雷同的话术引出一款名为“他趣”的软件。例如,配音称,“刘某通过一款名为‘他趣’的社交软件和这些女子认识”“我们在‘他趣’上认识”等;或在视频画面中植入“他趣”字样。一些视频下方更直接配文“他趣App”“他趣领女友”,为该软件引流。

图片

视频推广“心遇”App。

南都记者发现,除了“他趣”外,类似视频也曾为“乡遇”“心遇”等软件打广告,这些软件均定位为“交友”“脱单”平台。

比如,一段推广“心遇”App的视频称,“包工头刘某通过一款名为‘心遇’的社交软件,同时交往17名女友,一个比一个肤白貌美,年龄也与刘某相差悬殊,多数为90后00后,而刘某已年近50。”

当南都记者以女性身份登录“心遇”App时,很快被多名男性头像的网友搭讪。当南都记者以男性身份登录“乡遇”App后,马上收到多人搭讪,一名自称19岁的女孩询问,“哥哥,你喜欢小妹妹吗?”

11月27日,一名资深网警告诉南都记者,这些视频可能是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使用AI技术生成等,但对于网友而言,很难直接通过一段视频来辨别真假。办案民警基于大量的素材进行比对分析,可以总结发现其中的漏洞,并循线开展缜密侦查走访。

“网友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意识地去做大规模的对比,也缺乏辨别经验,所以这类视频的迷惑性很强,其目的是以‘擦边’内容诱导下载。”他认为,避免上当受骗的方式,主要是多注意官方关于这方面的通报,凡是涉及转账都要谨慎提防,同时不传谣不造谣。

产业链:“上家”提供模板,专人培训聊天赚钱

针对上述同类视频,近期,河南郑州警方侦破了一起特大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案。据央视新闻报道,警方了解到,这些造谣视频由传媒公司参与制作,犯罪嫌疑人管某是这家传媒公司的老板,“上家”提供视频剪辑模板,公司只需把视频里的画面进行替换,就能完成制作。

管某等人将造谣视频发布在多个视频平台进行推广,并与其上线以每1000播放量0.8元的价格达成协议,之后又以每1000播放量0.4元的价格给员工结算提成,自己作为中间商赚取差价。

图片

警方查处现场画面。

经警方查证,管某公司掌管的视频账号有165个,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该犯罪团伙所编造传播的造谣视频数量高达140万条。

“他趣”公司的员工黄某海是负责这一造谣推广项目的核心人员之一。黄某海等人以每1000播放量3至5元的价格招募了8个代理商,代理商又实现了层层分包,而管某及其传媒公司正处于该产业链的底层。

不少“他趣”用户告诉南都记者,正是看到了短视频平台的推广,才下载了这款软件。平台之内,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图片

用户搭讪话语。

“当你读我这句话的时候,你便有几秒是属于我的。”“广州的吗?一起聊聊。”“看了不回我,哼哼,你是不是被小妖怪给拐跑了。”南都记者以男性用户身份登录“他趣”发现,刚上线系统就会不断推送“女性用户”发来的搭讪消息,显示年龄集中在20-30岁。

有“女性用户”询问, “刚刚离婚,你敢把我娶回家做老婆吗”“缺女朋友吗?回句话好不好”“哥哥你来这里找老婆吗,你看我行吗”,还有人直接提议线下见面。

一名自称29岁,身高165cm的“女性用户”告诉南都记者,自己是护士,平时忙于工作没空找对象,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他趣”的推广后下载了该软件,但网络交友鱼龙混杂,也担心被骗,“只能多观察,了解清楚之后再线下见面”。

图片

视频聊天需要花费趣币。

南都记者发现,当与同一名用户聊天不久后,系统就会推送“真人视频聊天”,语音通话749趣币/分钟,视频通话899趣币/分钟,充值费用从6元到298元不等,对应426到21478的趣币值,充值6元能获得420趣币,即充值1元能兑换70趣币。

对于新注册的用户,平台会给予一定的免费聊天次数,但免费次数用完后,需要充值才能继续聊天。

11月27日,“他趣”平台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聊天赚取现金并提现,属于一种交友激励机制。“提现需要实名认证并绑定支付宝,只要账户上有钱都可以提取,5元10元都行。”

其称,“赚取的现金除了提现外,还可以兑换平台内的道具获得趣币。”一名“女性用户”对南都记者说,20个趣币的礼物打赏,自己只能拿到0.03元。

在聊天赚取收益的驱动下,还有不少人看中了“商机”。

一名专门培训用户在“他趣”聊天赚收益的工作人员称,“入职”前需要填写年龄、每天接档时间段、有无经验等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审核,随后通过邀请码下载注册账号办理“入职”,实名认证审核通过后可以开始聊天,平台会推流帮助上热搜获取流量。

“有人负责对接带领进入平台陪聊,我们会向陪聊人员支付预付款。”其表示,至于收入分配,用户可以拿到45%的费用。

被通报:曾“现身”刑案,有人以裸聊视频威胁

目前,郑州警方已对包括“他趣”员工黄某海在内的28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他趣”平台工作人员回应南都记者称,近期,平台确实被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同时,平台也向大部分用户弹窗提示遵守平台规范。“目前平台的管控力度会提高,以前用户出现违规行为,我们会作出警告,现在会直接进行处罚。”

图片

多个“他趣”账号因“色情低俗”等被永久封禁。

“他趣”平台显示,今年10月,安全中心开展色情诱导、虚假交友内容整治专项行动,针对低俗色情、欺诈引流等相关不良信息内容进行重点打击治理,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多个账号因“色情低俗”“虚假交友”“欺诈引流”“疑似诈骗”等被永久封禁。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当聊天发送“约吗”“玩吗”等字眼时,平台会提示违反行为规范无法发送,但只要在其中增加空格便可发出。

营业执照显示,“他趣”属于厦门海豹他趣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社交软件。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如果软件存在违规行为,会相对应作出处罚。”

南都记者检索发现,上述社交软件曾因涉及多起诈骗案件,被警方公开点名。

2023年2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公安局发布电诈案件预警称,含山县的周某在“他趣”App上收到一条添加QQ好友的信息,对方发来了一个网址,称“想约炮就点进网址下载App刷单”。

于是,周某下载了“觅遇”App,App客服以做三单任务可以约炮,也可以提现为由,让周某转账。周某信以为真,向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3笔共37万余元,直到对方要求继续转账时,周某才发现被骗。

2023年8月,山东菏泽郓城公安公布了一起违法犯罪案件。武安镇村民李某在网上通过“他趣”交友软件加了一QQ号,并通过QQ与犯罪嫌疑人焦某裸聊。后对方让其下载一软件,通过该软件的屏幕共享功能获取了李某的手机通讯录。对方以散播裸聊视频威胁,迫使李某转账3.3万余元。

2024年4月1日,福建南平浦城县公安局接到一位居民报警称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据了解,不久前,他通过“心遇”App配对了一名女性网友,之后两人互相加了QQ。

图片

浦城县一名男子被诈骗。

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相处,两人的关系迅速拉近。该名网友告诉他,最近在某平台投资理财,赚了不少钱,并分享了自己的账户收益情况,表示愿意指导他投资赚钱。之后他陆续向投资平台充值了6万元。直到资金无法提现,又被该名网友拉黑后,才意识到被骗。

2024年6月19日,重庆市公安局大渡口区分局公布了一则警情。八桥镇某小区居民汪某在一款名为“心遇”的交友软件上匹配到一陌生好友“小张”,两人相谈甚欢,相互添加了微信。

一段时间后,两人确定了情侣关系。“小张”自称在工信部上班,负责“财通证券”项目,因身份特殊不方便操作,便将“财通证券”的账户交给汪某帮忙打理。汪某点击“小张”发来的虚假网站,根据对方指示买入股票。

打理账号期间,汪某发现凡是“小张”购入的股票均有获利,于是也充值参与投资。多次追加投入后,虽然账面上的钱在上涨,但是一直无法提现,汪某这才意识到被骗,遭受了巨额财产损失。

警方介绍,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物色诈骗对象,正是看中了受害人的情感需求,并打造适合的“人设”与其交流。

观点:“侵删”声明不适用,或扰乱社会秩序

针对这类套用新闻模板“造黄谣”引流的视频,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磊向南都记者分析,不法分子是为了挪用新闻业的公信力。“大众一看到广告,就明白其中必然有美化、渲染甚至是夸大的成分,但是看到新闻,却容易认为其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张磊表示,此类视频主打“擦边”,用博眼球的方式吸引流量,“它调用人们的基本欲望,讲述耸人听闻的故事,展现令人想入非非的画面,目的无非是吸引流量,形成了不良的网络风气”。

图片

警方分析涉案视频。

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向南都记者分析,由于视频制作与发布行为具有紧密关联性,通常作为散播网络谣言一并处理。“如若涉案视频数量巨大、播放量极多,情节严重,还可以对其处以停止联网、停机整顿的处罚。”

他解释,上述视频制作、发布者的行为可能涉及寻衅滋事罪和虚假广告罪。“视频发布者作为软广的发布者,明知是广告没有标注且含有容易让人误解的虚假信息,仍然为其发布,且视频传播广、影响大,可能成立虚假广告罪。若与寻衅滋事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治东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这类视频均会在画面中标注“网友投稿,侵权请联系删除”,但他认为,这种声明并不能帮助视频制作者和发布者逃避责任。“‘通知-删除’规则的适用是有前提的,视频发布者并不属于这一规则的适用方。而且视频具有广告推广性质,这种‘网友投稿’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高艳东补充说,交友软件企业通过造谣引流的行为影响网民判断力,挤压实情空间,阻碍网络正向功能发展,扰乱社会秩序,应该依法承担行政责任,企业可能被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经营许可证和取消联网资格。“如果视频数量较多、播放量大,且通过造谣引流的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企业负责人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网信部门持续开展‘清朗’行动,我建议将此类视频纳入专项进行治理。”张磊表示,它可能涉及网络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需要跨部门协调综合治理。

他说,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通过关键词或关键画面的自动甄别,对严重不良内容进行屏蔽,对疑似内容打上“软广告”警示标签,通过算法的自动化来开展高效治理。

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主题策划——“病态流量”系列调查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本期主笔:南都记者 韦娟明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敖银雪 见习记者 李佳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病态流量”系列调查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