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网络平台,不要让孩子被催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3-26 23:00
图片

部分未成年“网红”的跳舞视频截图。

“校服”与“性感”怎么也能扯上关系?上一秒孩子穿校服坐在教室内,下一秒就穿超短裙跳起扭胯舞,这些“网红儿童”活跃在网络上。南都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活跃着不少疑似未成年“擦边”博主进行“举牌”“代跳”,一些女孩穿成人服装,还会刻意做出眯眼、嘟嘴、吐舌、扭屁股等表情动作。

所谓“代跳”即博主拍摄“挡脸”舞蹈视频,他人花钱购买后即可当成自己的跳舞视频随意发布,部分甚至明目张胆地在价目表中标注“可擦(边)”。这些操作中,便有疑似未成年人的身影。“举牌”如今演变为一种在身体的隐私部位写上买主定制内容的行为,“小性感”“纯情女高”“被校服封印的身材”……这些关键词原本很难和未成年人联系在一起,如今类似成人化、带有性暗示的行为出现在不少孩子身上,对此无疑需要引起警惕。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写道,进入电视时代后,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如果说电视媒体打破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文字门槛,那么网络媒体则以相较于电视媒体更宽松的审核机制,使得大量与儿童年龄不相称的内容,不加筛选地在他们之间传播。

对生长于Z世代的人们来说,使用智能设备的能力堪称是与生俱来的,操作智能设备获取信息几乎不存在技术门槛。去年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简版)》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早在2023年就已达97.3%。副作用就是,所有成年人能看到的,暴力、软色情等等,统统进入了儿童的世界,儿童就这样被“催熟”了。许多大人都未曾经历甚至未曾耳闻的“开盒”,对百度副总裁13岁的女儿而言却信手拈来,就是个新鲜的例子。

未成年人三观尚未成熟,有时更倾向于跟风行事,加上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大脑控制系统发展不平衡,容易做出不理性行为。南都报道中提到,在一位自述“正就读初二”的未成年用户的性感舞蹈视频评论区中,有人提出“未成年人还是不要跳这种舞蹈比较好”,帖主却回复称自己是自愿跳的,与是否成年无关。

网络用户鱼龙混杂,这些行为除了会带坏未成年人,更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盯上。近日,某地一名大三学生因通过网络“隔空猥亵”的儿童达40多名,犯猥亵儿童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远离网络猥亵,除了提高警惕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格保护隐私信息、谨慎进行网络互动,而“举牌”“代跳”等行为无异于投身火海。

有人侵蚀童年,就有人守护童年。3月25日下午,2024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在广州举办,因“收留”放学后来店内看电视的孩子们而走红网络的“肥娟小吃店”店主邱智娟榜上有名。从2024年到2025年,人们为什么仍然记得她?因为她不仅“收留”了孩子们看电视的闲暇时光,更提供了他们放学后宝贵的安全保障。

孩子“上网自由”“玩乐自由”的童年不能仅仅依靠个体来守护,网络社交平台应严格落实《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的规定,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提供相应的使用时间和适龄优质内容,在生成式AI唾手可得的当下,这一要求显得尤为必要。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被催熟”的孩子:流量经济下的未成年网红乱象调查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