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在组建整建制无人机专业队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现有骨干队伍与资源优势打造“地面+空中”立体化作战模式,推动消防救援从传统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型。
东莞市“蓝翼”无人机专业队以“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目标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引领,配备智能化无人机管控平台,配套教学培训、操作训练等场地设施,建设具有统一指挥、管理精细的专业无人机队伍。
规划“建管训”机制,打造新质专业队伍
形成无人机专业队管护机制,通过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无人机管理平台,将全市消防无人机及飞手信息进行系统录入,实现线上管理;同时制定“一人一机一档”,实现定期在册登记,实现线下管理。
搭建无人机专业队训练场景。依托松山湖消防救援大队,建设无人机侦察穿越、无人机三维建模等训练场景设置,定期组织全市消防无人机飞手进行集中训练与考核。
完善“人车装”配备,锻造平战结合尖兵
细化无人机专业队骨干定岗定位,设队长1人,副队长1人,飞手共3组12人、技术维护员共3组3人。无人机操控手负责飞行、操控无人机及挂载配件操作。无人机辅助手负责警戒周边情况,协助操控手操作。技术维护人员负责无人机的维护和保养。指挥员则负责整个队伍的指挥和调度。
此外,支队向总队申请无人机指挥车一辆,用于无人机专业队日常训练、器材运输、指挥调度等任务,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
根据典型应用场景,东莞支队今年陆续开展无人机灭火、破窗,机载有毒气体检测、模拟塌陷坑洞建模等实地测试。
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态度,东莞与西咸、赣州、珠海、深圳等消防部门探讨先进做法,为队伍发展提供新思路,并前往政数、应急、住建等单位就低空经济治理下如何实现大数据互联互通进行学习交流。
同时,以松山湖消防救援大队作为试点,联合东莞市交投集团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及相关企业形成“消企共建”新模式,并以各消防执勤站为据点部署5台无人机机场,着力打造“3分钟”侦察圈。
聚焦“察打保”一体,实现低空实战赋能
无人机机场自今年3月份投入使用以来,极大缩短了辖区灾情的获取时间。在接到警情后,指挥中心接警员可立即操作无人机管理平台,机场在收到指令后无人机可在25秒内起飞,3分钟抵达救援现场并迅速回传全景图、红外影像,实现“一键式空中侦察”。一线指挥员能提前部署救援计划,极大提高救援效率。自机场投入使用以来,累计作业 120余次,规划航线10条,制作5处重点单位三维建模。
为弥补消防救援空中打击力量的短缺,接下来,东莞支队将进一步加强装备研究测试,丰富灭火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探索提升高空破拆、高空灭火、高空转送等实战运用水平,实现多场景空中打击能力。
今年来,“蓝翼”无人机专业队共参与了东莞市多个镇街跨辖区增援任务,主要包括救援现场系留照明、空中侦察、三维建模等,不仅为一线指战员提供了救援辅助,更为全勤指挥部决策部署提供了数据支撑。
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将持续搭乘“低空经济”快车,进一步完善无人机在消防救援工作中的实战运用,实现“空地一体”式联合发展,为全省消防队伍打造一支“空中消防”新范式队伍。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通讯员 莞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