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明确“不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但在利益驱动下企业仍旧“躲猫猫”式投放,其经营乱象被消费者大量投诉。
奥一新闻记者走访发现,深圳多个地铁口仍密集停放着多个品牌共享电单车。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劝导清理”,却陷入"清理-回潮-再清理"的怪圈,相关部门透露相关企业无准入、无报备,却也无问责。
一场利益与秩序的博弈暴露的核心矛盾亟待厘清,深圳代表委员们的建议,亦可探寻破题路径。
政策空转、法律沉睡、维权孤岛、立法滞后
四问深圳共享电单车治理困局
追问一:“不鼓励发展”是否等同于“放任乱象”?
政策初衷是遏制无序扩张,但大量违规车辆已形成事实运营。交通运输局“劝导清理”未追溯企业责任,市场监督管理局“约谈”未处罚强制充值,街道清理“治标难治本”。若监管部门仅停留在“只清不罚”,市民权益谁来兜底?
追问二:既有法律工具为何“沉睡”?
从“甲虫出行”“轻风骑行”等品牌的操作看,“最低充值20元”“退款通道隐蔽”等行为,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然而,面对市民投诉,运营企业仅“退回余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禁止强制交易”,《无证经营查处办法》可罚企业2万元。为何市民投诉后,未见企业“挨罚”?
追问三:市民维权为何只能“孤军奋战”?
消费者为支付3元车费被迫充值20元,退款却要经历“找渠道、联系客服、催退款”的复杂流程,甚至需通过投诉平台“自救”。这暴露出现行监管的漏洞:政策“不鼓励发展”,但已形成的消费关系必须受法律保护,维权成本为何转嫁市民?
追问四:违规投放屡禁不止,立法与执法如何筑牢防线?
深圳虽明确“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但企业违规投放屡禁不止,暴露出现行管理手段的局限性。当前,深圳尚未通过立法明确违规投放的法律后果,对违规企业多以劝导、清理车辆为主,缺乏对企业主体的信用惩戒、经营限制等刚性约束。立法尚未完善、执法手段单一,使得违规成本低、反弹成本更低,也间接加剧了“充值陷阱”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若能加快推动共享电单车管理立法,明确违规投放的罚则,多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或能从源头减少市民权益受损风险。
一辆电动车反映出社会需求和民生百态
每日数百万辆电单车的通行、停放、监管
也成了城市治理难题
对于街头出现的共享电单车
深圳代表委员们如何看?
陷“整治—反弹 ”恶性循环
共享电单车管理需立法亮剑
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宝城律师事务所主任曾常青表示,当前共享电单车治理陷入“整治—反弹”恶性循环,核心症结在于立法滞后与监管真空。国家与深圳均未出台专项法规,企业利用政策模糊地带“打擦边球”式投放,违反《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若干规定》中“车辆投放需备案”条款,实质构成非法营运。
其进一步分析,企业强制用户“最低充值20元”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而预充值形成的资金池缺乏第三方存管,企业普遍未履行备案义务,存在非法集资风险。
作为市人大代表与执业律师,曾常青提出三方面破解路径:立法层面,建议行使特区立法权制定《深圳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发展共享电单车”原则,细化准入机制、执法依据及部门职责;执法层面,构建交通运输局清退车辆、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侵权、城管局整治占道、公安打击违法的协同机制,并授权街道办查扣销毁违规车辆;维权层面,推动预付款资金第三方银行监管,建立“先行赔付基金”,支持消委会发起公益诉讼。其表示,亦可从技术治理创新、信用惩戒机制等层面进行考虑。
深圳市政协委员,宝安区海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蒋雷同样关注到这一问题。“在同一排停车位上就有三家不同品牌的共享电动单车。”蒋雷表示,相较于私人电动车,共享电单车 “风险叠加”,首先,租赁模式下,用户“随用随停”特性,导致逆行、闯红灯、占道违停等违规行为,甚至出现车辆弃置于隧道、机动车道等危险场景,显著增加公共安全风险系数;其二为责任主体模糊。若骑共享电单车发生事故,或存在“用户-企业-政府”三方责任边界不清问题,消费者面临举证难、索赔难的维权困境。
同时,针对当前交通运输局、城管局、市监局、街道等部门“多头管理、末端执法权限不足”的现状,蒋雷提出系统性治理建议:由市一级明确牵头部门,建立跨部门联席治理机制,明确部门权责清单,从源头实施管控,对违规企业进行问责,构建治理闭环。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任笑一
统筹:陈璐璐 刘晨
学术指导:陈文 袁方成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廖静文
设计:虢娟
编辑: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