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赛道近年来持续火热,然而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相关事故时有发生,引发公众关注。4月9日,据媒体报道,西安市一辆车身标识为“九识”的无人快递车与路边停靠的一辆黑色汽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现场无人车打着双闪。九识(苏州)智能科技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南都记者称:事发前,无人车停靠在路边,在人工接管取快递的遥控过程中,自动驾驶模式取消,相关人员接管操作失误,导致无人快递车追尾前车。
媒体报道截图
无独有偶,4月8日,在陕西咸阳,一辆车身标识有“九识”和“中通快递”的无人车拖行电瓶车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画面显示,这辆九识无人快递车左前轮卡住一辆倒地的电动车后未停止行驶,在拖行一段距离后才停下。南都记者从涉事企业有关人员处了解到,该车辆在事发时正在送货,该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
网络视频截图
事后,九识公司回应称:经核实,当日涉事无人车到达事发地之前,有一辆电瓶车因发生交通事故倒地,在等待拖车拖离。倒地的电瓶车车身覆盖了之前事故残留的其他车辆的塑料件,导致无人车识别出来的不是正常电瓶车这类物体的图形,而是判别为可轻微接触的一些软性障碍物,只做了轻微避让,导致无人车靠近障碍物时,电瓶车被挂带到了无人车上。“这次事件也暴露出无人车在对变形障碍物的识别、避让强度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水平。后续我们会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超6000台
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被视为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增长至约65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0亿元。近年来,该领域不仅吸引了京东、美团、顺丰、菜鸟等头部平台争相布局投入以服务于自身配送业务,也涌现了新石器、白犀牛、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等专门的无人配送车制造商。
工商资料显示,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识智能”)成立于2021年8月。公司官方信息显示,该公司拥有可成熟规模化商业应用的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与圆通、申通、中通、顺丰等主要物流企业展开长期合作,截至今年3月相继在全国29个省份和地区获得上路资质,其智能无人城配车已在200余个城市投入运营,累计送单量超过3亿单。
南都记者从多家物流企业了解到,在双十一和春节假期等业务量高峰或人手紧缺的特殊时间,一些业务量大的网点会提前采购并使用无人车配送作为快递员的补充,以提升派件效率,并减轻网点成本和业务员的工作负担。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一级巡视员、副司长靳兵在3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论坛上透露,截至2024年,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累计超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全行业日均配送量显著增加,有效弥补了快递物流人员不足的重大缺口。快递物流无人车开始从“试点示范”正式向“规模应用”阶段迈进。
无人快递车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伴随着无人车产品不断迭代、应用面扩展,意外事件也时有发生,引发公众对无人配送车安全行驶的担忧。
2024年12月,有杭州市民在驾驶一辆SUV时,被后方驶来的一辆新石器无人车撞上。据报道,当时,车主看到车辆左后方有个开双闪的无人快递车驶来,并减速停了一下,他以为无人车停下了,才把车开出车位。结果刚开出一半,无人快递车就撞到了前车门上。事后,新石器无人车公司回应称,已向车主致歉,将以此为契机全方位强化运营管理。
2023年底,同为九识生产的无人快递车与一辆宝马车在苏州街头发生擦碰,也一度引发关注。据悉,无人车在信号灯变为绿灯时,因车道前方车辆没动,便变道行驶,接着与后方一辆突然开上来的白色宝马车发生了擦碰。彼时,九识官方表示,无人车当时是跨虚线变道,并未违规行驶,将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测试,确保未来在道路交通中的无人驾驶快递车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023年7月,苏州有网友发布视频显示,一辆正在送货的电商平台无人配送车追尾了一辆红色半挂车,碰撞后,物流车的车轮还在动。该起事件并未引起人员伤亡。目击者推测,事发当天下大雨,可能是雨水对摄像头造成影响。
此前有无人车从业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末端物流历来是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环节,物流是最适合应用无人驾驶的场景。但快递末端场景下的道路是非结构化的,机器人虽是低速行驶,却要处理极为复杂的博弈需求,包括在凌乱的社区道路避让人群、车辆、猫狗及各类障碍物,实现转弯、急停、会车、倒车等操作,所以无人车在正式上路前,除了要经过当地有关部门的许可,还需要经历大量的道路测试,即便如此也难以保证万无一失。
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对南都记者指出,无人配送车大规模推广上路,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一是市场准入,目前来讲这方面难度不大;二是成本、价格,成本尚有较大下行空间,还有车辆的安全性;三是要考虑与末端相关物流公司的协作程度,四是用户的接受度。此外,无人配送车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还不够多元。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无人驾驶车辆一旦发生事故,尚未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目前主要参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无人车的交通意外定责,要考虑技术性能、安全标准、运营管理等等。从法律角度看,责任比例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事故的具体情况,包括双方的行为、路况以及任何可能影响事故发生的因素。如若归因为无人车的技术故障,无人车运营方可能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快完善无人驾驶车辆有关的法律法规。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