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课堂竟然“飘”了
学生还能“离地”上课?
“老师,我‘摸’到太阳系了!”
“原来地球在宇宙里这么小!”
“哇,土星环就在我眼前转!”
在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的“太阳系大家庭”一课上,孩子们正戴着VR眼镜体验一场“沉浸式星际环游”,上下、左右、前后兴奋地“打量”着八大行星。校长徐莹莹这堂“魔法般”的科学课,正是西湾小学可视化手段融入日常教学的缩影。
当传统课堂插上科技翅膀
“可视化”方式如何打破教育“黑箱”
激活西湾师生“和悦生长”?
从教学一线到治校前沿
徐莹莹校长又怎样将
“看得见”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
在她的带领下
一所百年老校
如何紧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盘
从“跟跑”实现“弯道超车”?
第 10 期
本期带您走进
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集团)
西湾小学
让我们和徐莹莹校长
一起解锁该校
从“百年老校”到
“深圳市未来教育基地学校”的
蝶变密码
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集团)(以下简称“西湾小学”)由西湾小学及其成员校固戍小学、海城小学、共乐小学、蘅芳校区共同构成。牵头校西湾小学位于深圳市前海区域,前身由1895年锦庭书室发展而来。
西湾小学秉承“和美共生,悦行自立”的校训,以“促进师生的和悦生长”为办学目标,将“生长教育”理念融入未来教育发展生态构建,从智能+空间、智能+教学、智能+评价、智能+治理等维度深入探索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致力于通过可视化手段成就每位师生的和悦生长。
学校荣誉
●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
● 广东省教育数字化变革先锋学校
● 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
● 深圳市首个全国学科教育实验基地
● 宝安区首批优质化学校
● 宝安区未来教育基地学校
从中学物理到小学科学,从一线教师到教材编写专家,从新校筹建到老校转型,徐莹莹校长用25年时间以“多面手”的姿态实现了教育生涯的立体化成长。横跨教学-教研-管理多岗位、贯通高中-初中-小学全学段的独特经历,不仅让她实现了专业能力与治校水平的稳步进阶,更成为其“生长教育”理念萌发的源头活水,调和出西湾小学未来教育的无限创造性。
徐莹莹
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集团)党委书记、西湾小学校长
小学《科学》(教科版)编写组核心成员、广东省督学、广东省百千万名校长培养对象、华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
主持教育部、广东省规划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摘得市级比赛一等奖及以上奖励近40次,并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深圳市十佳校长、深圳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01
打造未来教育空间
助力百年老校转型突围
在西湾小学智慧教室里,孩子们戴上VR眼镜的瞬间,整个太阳系便“活”了起来——木星的红斑在眼前旋转,土星的光环触手可及,天王星“躺着转”的运动轨迹也变得清晰可见,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贴近儿童的“3D动画”,这样生动可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扎实地过了一把“科学瘾”。
“智能+空间”
激活百年老校焕新基因
在西湾小学的校园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这些“智慧魔法”场面:机器人在走廊里和孩子们互动,“AI棋艺搭子”和小棋手们在线PK,沉浸式实验室的诗词动态画卷让孩子们穿越时空与苏轼对话……
一所承载着130年教育薪火的老校如今竟玩起了“最炫科技风”,而就在几年前,这所彼时的区域中心化老校还深陷发展瓶颈,在新时代教育浪潮中经历转型阵痛。
百年老校“逆生长”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该校一场早已拉开序幕的“改革变形记”中。面对百岁西湾教育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校长徐莹莹带领团队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建设智能化校园”有关要求,借力宝安区“湾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先行区”建设东风,延续西湾小学“和德教育”传统基因的同时,创新提出“和悦生长”办学理念,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全面重构百年老校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以“可视化”为支点
成就师生“和悦生长”
那么,西湾小学又是如何成就师生“和悦生长”的呢?
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前景,该校给出的创新答案是以“可视化”方式为支点,刷新百年老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度条”。在徐莹莹校长看来,“教育即生长”,生长不仅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的。
基于“生长教育”核心思想,西湾小学紧抓“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建设机遇,将校园改扩建工程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双契机”同步规划,构建起数字化、个性化、AI赋能的未来教育“金字塔”体系,建设科技互动墙、沉浸式学习教室、华为创客实验室、教学AI助手、绘画馆等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所需的“智慧+未来教育空间”,致力于通过可视化教育手段的落地,让孩子们在这座智慧学习乐园里实现“和悦生长”。
02
让学习“可见”
探索课程体系创新
时至今日,徐莹莹校长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表里,依然为孩子们的科学课保留着雷打不动的专属时段。身兼校长、一线教师、教材编写者等多重角色的她向我们坦言,课堂是所有教育思想迸发的起点,她始终认为“一位好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好教师”。
玩转沉浸式课程
知识也能“秒懂”
长期的一线教学让徐莹莹校长深谙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使复杂概念变得生动可感,这份教育智慧正源于她对教学的持续深耕与系统研究。在她的专业引领下,西湾小学将课程体系建设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位置,构建起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五悦”课程体系。其中,融入可视化手段的沉浸式课程成为该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表示,过去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再生动的描述也难以让从未见过雪的南方孩子真正体会。但这一多年来的“教学痛点”,却在西湾小学智能交互技术的加持下变得迎刃而解。该校打造的沉浸式语文课不仅帮助孩子们轻松直观地理解诗人将雪花比作梨花的精妙巧思,更推动教师教学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探索”转变,在技术赋能中实现教学理念更新及教学能力升级。
打破学科边界
点燃科学梦想
课程变革带来的不止是课堂体验感的提升,西湾小学还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出发,构建科学教育“4创”课程体系(基创、能创、研创、智创课程),以跨学科项目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度学习。
例如,在种植项目式课程中,孩子们化身为“小小科学家”,利用AI技术收集到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阳光、水分等数据,并基于驱动性问题研究植物的组成、生长等,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阶段性学习成果变得可视化、可捕捉,科学探索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徐莹莹校长表示,西湾小学通过创设真实学习场景、推动跨学科融合、深化技术应用,在课程创新中不断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着力培育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03
创建动态任务
让评价真正回归儿童素养生长
传统的评价方式总爱“打哑谜”,把孩子们生机勃勃的生长历程简化成冷冰冰的分数和等级,能量化考试结果,却记录不下生长轨迹。面对这样的评价困境,西湾小学以一棵会“长大”的信息树创新构建评价系统,让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能看得见、有记录。
搭建可见数据表征
让评价为儿童所“见”
有学生向我们兴奋地展示他的“生长园”:课堂上的精彩发言、放学后的阅读和运动都可以点亮动态“能量球”,就连课间操跳得标准也能收获特别的“成长贴纸”。
这棵神奇的“生长树”是如何将可视化手段与评价融合精准契合的?
徐莹莹校长向我们介绍,西湾小学以大数据应用和表征可视化为突破手段,从悦智、悦雅、悦劳、悦健、悦创五个维度,探索生长教育可视化评价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下,条形图清晰展现学科优势,雷达图直观反映综合素养发展,折线图记录着孩子们不同阶段的生长轨迹。这些可视化数据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也为教师教学和家长辅导提供了精准参考,让评价真正回归儿童素养生长。
创建动态交互任务
让评价为儿童所“喜”
为了让评价更贴近儿童兴趣与需求,西湾小学还巧妙设计了游戏化任务机制。孩子们通过完成成长任务收集“能量球”,看着自己的“小树”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积分兑换系统还开发了星光合影劵、作业免除劵和课题体验劵等兑换券,供孩子们解锁特别奖励。而“宝贝新手-顽强青铜-傲气白银”的称号进阶体系,让评价化为一场趣味盎然的“闯关游戏”,孩子们如同一个个沐浴阳光的小树苗,在挑战中不断拔节生长。
西湾小学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百年老校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AI、VR、3D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可视化”教育手段,逐步实现了“让教学看得见、让思维摸得着、让生长可测量”的教育追求。然而最打动我们的,依然是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索时闪亮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这或许就是未来教育应该有的模样,科技可以成为推动教育前行的加速器,而教育初心则永远是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
治校秘诀
“教育即生长”:生命是生长的根基,生活是生长的实践场域。生长不仅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的。但孩子的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的生长规律,助力孩子实现进阶式生长。
徐莹莹眼中的“校长”:一位好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好教师,只有扎根课堂、走近教师,才能真正理解一线教师的困惑与需求;只有俯下身来、走进孩子,才能以伙伴的姿态守护他们幼小的心灵。
阅读推荐:
• 深圳市西乡中学党委书记 蔡波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 鲁江
• 深圳市艺术高中校长 包强平
深圳59岁“杠上飞”校长意外走红!没点实力怎能搞定“青春期”
• 深圳市致理中学校长 冯大学
视频火爆全网后,深圳这位校长收到手写信:“非常非常非常……”
为推动区域教育治理创新,探索和推广教育治理的创新模式,助力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教育样本”。“粤港澳大湾区校长治校大会”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开启,现面向大湾区教育系统广泛征集优秀案例,期待您的参与和分享!
【指导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奥一网、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现代教育研究院、南方民间智库
【特别支持单位】“名师说”教育新媒体
我们期待更多教育创新者
携成果而来
共同书写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湾区篇章
欢迎各单位、个人
积极参与申报~
案例申报
申报方式:
面向大湾区教育系统和关注教育的
深圳机构和个人
釆用自行申报和推荐申报两种方式
申报流程: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案例申报表
并报送至奥一官方邮箱:
oeeee@nandu.cc
申报材料
以“申报单位+校长治校大会案例申报表”
命名
Word文档格式提交
联系方式:
可扫描下方企业微信二维码
进行详情咨询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任笑一 陈璐璐 刘晨
策划:陈璐璐
主笔: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视频: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刘正方 刘彦辰
实习生 吴芷毅
产品:廖静文
设计:刘思
实习生 陈涵秋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