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岳青 4月25日,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第三期千人创客省级示范班结业仪式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1个地市的百名青年学员经过四周的“课堂+田野”双线研学与实战训练,带着乡村振兴的创新方案与创业热情,正式开启兴乡实践新征程。
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第三期千人创客省级示范班结业仪式现场。 通讯员供图
在结业汇报上,第三期班的8组学员代表通过路演展示近一个月的学习成果与共创方案。
“我们组做非遗的创业者比较多,有掐丝珐琅和客家娘酒等技艺传承人,同时还有村委书记,这让非遗业态落地揭阳客洞村更有操作性”。第2组客洞村“非遗四方蓝”兴乡青年合作社的汇报,获得了现场的认可与鼓励。他们想要合力打造粤东首个非遗跨区联创示范基地,通过“空间再造—流量引爆—产品迭代—IP沉淀”四重奏,实现空心村向潮客文化共创社区的转型。
在乡村振兴的多元探索中,这种跨区联动的创新思路并非个例。第8组学员同样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提出“90分钟湾区乡村生活圈”项目,通过整合本组珠海外伶仃岛、清远连州桃花源、江门鹤山旺牛世家等大湾区周边乡村生态体验与特色食宿资源,为城市居民打造便捷、丰富、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同时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学员结业汇报。 通讯员供图
结业活动期间,主办方还组织学员走进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华南农业博物馆、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和水稻机械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为兴乡青年涉农创业项目对接高校资源。
第三期创客班自3月17日至4月26日历经41天,其间采用“理论研学+田野实训”双轨并行模式,串联广东、浙江两省资源,为学员打造沉浸式成长场景,解码浙江“千万工程”发展密码。
在广东省团校,学员们通过系统化的理论课程夯实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付文阁以《农业产业投资机遇与挑战》为学员剖析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广东省团校副教授结合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基层治理创新路径;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高级产品经理何玉秋则通过《乡村运营数字化工具》课程,传授“数字技术赋能乡村运营”的实战经验,帮助学员掌握智慧乡村建设的关键工具。
经过线下理论培训,第三期班学员前往浙江杭州小古城村、永安村及义乌李祖村考察,在田野实训中见真章。学员分成8组行动,每组配备钱塘区新江村、江东村、春光村的优秀乡村CEO和职业经理人,通过讲解与深度交流,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学习农文旅融合、土地整治、集体经济发展等成功案例。
第三期班学员前往浙江考察。 通讯员供图
返粤后,在第二周的线下实训中,学员分组进驻上届百人典型班学员“农道大叔”吴岸发的创业基地,通过“老带新”形式参与农产品电商运营、乡村文旅项目运营等实践,最终形成多份乡村产业与产品合作的项目设计方案。
4月10日,2025年“创青春”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市赛在韶关市正式启动,为兴乡创业提供超300万元创业资助金及孵化基地资源对接机会,助力优秀项目在乡村落地生根。
同期开展了第三周线下实训“兴乡青年交流沙龙”,吸引了第三期学员的踊跃参与,超60%的学员表示有参赛意向,涵盖智慧农业、乡村文旅、非遗活化等领域。现场大赛组委会详细解读赛制,并开展路演辅导。
兴乡青年交流沙龙AI课程。 通讯员供图
学员项目抢先亮相,湛江学员龙敏展示了“润橙繁星”直播项目,希望通过培育直播新星,赋能家乡特色品牌出圈,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茂名学员朱进国向大家展示了“新业态鱼虾并存养殖”项目,通过循环水养殖处理系统及生物处理技术,实现尾水零排放,并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于水稻及药食同源作物的种植,推动生态食材产品研发走向全国。
“实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产业的潜力,而大赛正是验证想法的最佳舞台!”朱进国在路演展示后分享道。
2025年青年兴乡培育计划以“长效赋能”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训—竞赛—孵化”全链条培育体系。3月至8月期间,开展8期创客班,覆盖超千名兴乡青年;4月起同步开展“创青春”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9月起组建“片区陪练团”,由往届兴乡青年联盟提供全年孵化指导;10月起录制与播出《闪亮的青村》第二季兴乡青年创业综艺,推动跨区域经验共享;2026年1月将举办年度兴乡成果展,联动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据统计,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实施以来,累计5万青年参与线上学习,1025名创客班学员获得资源对接,15个优质项目获430万元资助。
“我们不仅要让青年读懂乡村,更要让他们带着技术和创新扎根乡土,”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培育计划将持续打造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平台,书写‘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