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一哥”张裕最近日子不太好过。
近日,张裕接连发布去年全年和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营收为8.11亿元,同比增长0.01%;归母净利润为1.59亿元,同比增长0.21%,从数据面来看,该公司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
不过,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记者注意到,第一季度张裕业绩持平,也可看作去年连连下跌后的“止损”。根据张裕去年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营收为32.7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0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26%和42.68%,这一业绩创下了张裕16年来的最低业绩。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张裕对于去年业绩在年报中“直言不讳”,表示“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未能完成此前确定的经营目标。此前,张裕公司多次曾公开表示,将力争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不低于47亿元,较2023年营收增长约7%。
从业绩下跌因素来看,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张裕两大业务管线均出现大幅下降是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去年该公司葡萄酒收入24.38亿元,同比减少22.32%,白兰地收入7.4亿元,同比减少35.8%。与之相对应的,张裕葡萄酒产品销售量约5.77万吨,同比下滑12.22%;白兰地产品销售量约2.05万吨,同比下降 31.56%。对于产品销量下滑,张裕方面表示,主要是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要下滑等因素所致。
2024年报数据来看,张裕主要产品线均出现销量下滑。(截图来源:公司年报)
南都湾财社记者对比财报后注意到,从2020年开始,张裕的业绩如同坐“过山车”一样持续波动。营收方面,虽然该公司从2020年的33.95亿元,一度增长至43.85亿元(2023年);但是归母净利润方面则是“增一年跌一年”,维持在4.3亿元至5.3亿元之间,直至去年才下挫至3.05亿元。
实际上,张裕业绩下滑,与葡萄酒市场近年来的变化,以及白兰地的市场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葡萄酒方面,国内对葡萄酒消费的低迷需求已持续数年,尤其海外进口葡萄酒去年数量的大增,加剧了国产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去年3月28日,我国商务部公告停止征收原产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这一政策促使澳大利亚葡萄酒量价齐升。
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至12月的葡萄酒进口数据,进口量约为2.8亿升,同比上涨13.6%,进口额约为15.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6.2亿元),同比上涨37.2%。反观国产葡萄酒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葡萄酒产量为11.8万千升,同比下降14.5%。进口规模提升以及国产产量下降,使得包括张裕在内的国产葡萄酒企业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除了张裕之外,部分葡萄酒上市公司在业绩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受阻。例如中信尼雅(原中葡股份),去年营收同比下降23.69%录得1.61亿元,不过归母净利润为1663.5万元同比增加352.51%;而另外一家威龙股份业绩则相对有改善,据去年前三季报,威龙股份营收为3.0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31.76万元,同比有所增加。
白兰地方面,虽然去年市场环境对国产白兰地带来利好,不过国产白兰地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报道,因政策端方面等原因,进口白兰地受到一定冲击,但是据部分酒商反映,因为国产白兰地从知名度相对较低,且流通渠道主要集中在超市、士多或烟酒店货架等,产品更多是走量为主,“并不像进口产品那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不过,即使张裕在去年进入低谷,但随着今年一季报披露出同比微增的数据后,有业内人士乐观认为,张裕或重新迎来增长拐点。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此前指出,酒消费的理性消费、理性饮酒“双理性”观念则愈发突出。
行业人士则认为,在“双理性”观念下,酒水消费逐步转入低度化、微醺化,场景从传统餐饮转入社交、自饮之时,以及消费人群逐步转入年轻群体,与此同时,政策面上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影响,酒消费尤其是低度酒、果酒以及葡萄酒等消费或随之增加,这一系列利好因素,给主打葡萄酒消费的张裕带来一定的复苏机会。
张裕方面也乐观认为,各葡萄酒产区所在政府正积极支持葡萄酒产业发展;国内高净值人群众多,高端需求基数大,消费葡萄酒的氛围和消费葡萄酒较为健康的认知在逐渐形成;年轻新潮饮酒一族在崛起,他们开始影响葡萄酒消费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国潮兴起,消费国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从长远看国内葡萄酒巨大的发展潜力没有改变,行业将继续向核心品牌聚焦。
张裕公司表示,在经营目标上,今年该公司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不低于34亿元,这一数据较2024年实际营收增长约3.7%。
对于今年张裕是否能脱出业绩“泥潭”迎来拐点,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记者将持续关注。
南都湾财社记者 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