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创新到国际指南,看中山一院护理天团的硬核实力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5-12 18:34

近日,广州举行了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暨2025年广州好医护之“羊城护理之星”“广州好护士”主题分享会,现场共表彰100名“广州好护士”和10位“羊城护理之星”。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天雯主任护师获“羊城护理之星”称号,杨仲毅副主任护师、吴洁丽副主任护师、易春燕副主任护师获“广州好护士”称号。这四位护理专家在各自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建设"无痛病房"到发明创新护理器具,从练就跨专科"全能型"护理技能到推广优秀护理经验,她们用专业与创新诠释了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卓越风采。

年均解决3000例疑难重症

她让“无痛”与温情同行

作为骨科护理与疼痛护理的带头人,黄天雯始终致力于提升患者护理质量,推动护理模式创新。从打造“无痛病房”到构建“全周期导航智慧模式”,从多学科协作镇痛到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她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诠释了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骨科护理与疼痛护理带头人黄天雯。

她率先开展骨科无痛病房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管理,首创“一病一护一策”特色护理及全周期导航智慧模式,首次提出“无呕、无痛、无饿、无忧、无栓、无障”六大目标推进肿瘤护理新模式落地,推动重症康复护理实现“360度无缝衔接”。 

在疼痛管理方面,她牵头为不同专科制定标准化方案,开展多模式镇痛,并组织护士团队与医生、护士、麻醉师、康复师等组建多学科镇痛团队,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科学的疼痛干预。此外,她还推广非药物镇痛方法,如音乐疗法和穴位按压,进一步减轻患者痛苦。

在临床实践中,黄天雯及团队年均解决疑难重症问题超3000多例,开展新技术多项。大力开展科普惠民,打造人文护理品牌,每年惠及上万人。

作为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临床导师、护理学院菁英导师,她构建了骨科、肿瘤、康复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培养了省内外专科护士、管理人才500余人。

2017年,她赴西藏边坝县对口帮扶,建立标准化单元、开展新技术10余项;2020年,她驰援武汉抗击新冠,任重症隔离病房区护长;2022年,她先后参加援疆抗疫特遣队、广州琶州方舱医疗队,均出色完成任务。从临床创新到人才培养,从科研攻坚到边疆驰援,她以专业与仁心铺就护理事业的漫漫长路,书写了一名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生死瞬间的“火眼金睛”

她在20年屡破临床险情

耳鼻咽喉科病区护士长吴洁丽有20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及13年的护理管理经验。丰富的护理经验,让她一次次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病人的生命。

看到一位垂体瘤患者在术后情绪非常烦躁,自己拔除了胃管,吴洁丽在快速评估患者情况后,马上考虑到这并非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可能出现了脑疝并发症的前期症状,快速召集专家教授,帮助患者稳定病情;看到一位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后涌出大量鼻血,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止血,而是快速叫来医生,切开气管,防止患者窒息;看到一位先天性气管畸形患者在术后的血氧饱和度一直卡在92%,但并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她果断找到医生,最终发现患者的气管套管处于气管内半脱出的状态,马上进行了处理。

图片

耳鼻咽喉科病区护士长吴洁丽(左二)。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病人大多都是疑难复杂的病例,单一个病区一个月就要收治100多个病人,每个月还可能接诊十多个急诊病人。在担任病区护士长期间,吴洁丽所管病区零差错、零投诉。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吴洁丽还多次赴广西、江西、云南、海南等地进行技术帮扶,将专科护理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输送至各地。

对于不少呼吸道疾病、鼻咽疾病和年老失能患者而言,吸痰是常规的护理工作。可此类病人的床旁往往需要设置心电监护等大量监护设备,加上输液架等医疗物品,如果再固定摆放一整套吸痰物品,再宽敞的病房都会显得拥挤。为此,吴洁丽从临床痛点出发,发明了一套移动式吸痰物品放置架。在可移动的架子上,输液架、吸痰用物放置平台、吸痰管放置盒、手套放置盒、负压吸引瓶放置平台、医疗垃圾分类放置平台一应俱全。既能提升护理质量和速度,又能改善患者的住院体验。

掌握“十八般武艺”

32年练就“综合型”护理专家

心内二科副主任护师杨仲毅是一名“综合型”的护理专家。经过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及ICU、心脏外科 、心血管儿科、心内科等多专科轮训,她已掌握静脉穿刺、心脏非同步电除颤、心肺复苏、心电监护、IABP护理、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患者气道管理、经鼻盲插空肠营养管等多项技术,具备扎实急救技能,曾获得广东省急救护理技能大赛两人小组赛第一名、“一等奖”,广东省女职工医疗护理岗位技能大赛“重症监护护理项目”特等奖。

图片

心内二科副主任护师杨仲毅。

“很多患者的疾病不是单病种的,而是多病共存、以心血管疾病为主住进我科,护理综合能力对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非常重要。”杨仲毅举例说道,像是在心血管科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果留置导尿患者出现尿路出血,就需要进行膀胱冲洗。这难不住拥有泌尿外科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 

临床的痛点就是护理的起点。坚守临床一线32年,杨仲毅通过改良专科护理用具,不断优化护理服务质量。她制作了心衰容量管理提示卡,通过患者肺部锣音、尿量、皮肤的干湿冷暖等指标,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容量管理方法。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穿刺侧远段肢体可能会因术肢下垂、手指活动不当或止血器绑带绑定过紧影响静脉回流出现肿胀,针对这个问题,杨仲毅和团队改良了经桡动脉术后肢体抬高垫枕,使患者的远端肢体肿胀发生率下降了60%。

从广州走向全国

她积极推广腹透患者护理经验

中山一院肾内科腹透中心是全球最大的腹透中心之一,创建的“腹透广州模式”享誉国内外。在这里,肾内科副主任护师易春燕和医护团队的同事携手,为1000余名腹透患者提供规范的培训、精细化的门诊随访和线上咨询服务,全方位解答他们居家腹透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中山一院腹透患者的关键质控指标数值均优于国际指南水平。高质量的患者管理水平背后,是医护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守护。

图片

肾内科副主任护师易春燕。

对于腹透患者而言,规范的操作是腹透治疗的基础,高标准的随访和管理是腹透治疗成败的关键。据易春燕介绍,患者接受腹透置管手术后,护理团队会为患者进行5天的腹透知识培训和考核,确保患者出院后能够顺利居家治疗。出院后的第3天、第14天,还会主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给予居家治疗指导。为了让患者足不出户享受延续性的务,护理团队还为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咨询服务。长期的居家治疗期间,医护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定期的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服务,精准捕捉病情变化,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并给予护理指导。

易春燕积极参与广东省及南中国腹透卫星中心建设项目、以及卫健委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项目。她走访了全国20余个城市,进行现场授课和指导,促进基层医院腹透护理的规范化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彭福祥 章智琦

通讯员供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