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微光成炬,照亮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末梢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7-03 10:12

快递小哥组织暖蜂志愿队,传递社会温暖;“五长六岗”工作机制助推老旧危房“拆危建电”,变身光伏充电的“绿色花园”;数据整合打通政务孤岛,群众免交8万份纸质证明;青年驿站免费床位,成为5500名毕业生逐梦深圳的“首站港湾”……

在深圳南山,高效能治理的创新已从技术领域的单点突破,演变为覆盖治理全链条、服务全周期的系统集成。广大党员用脚步丈量城区,以微光聚成火炬,照亮着超大城市的治理末梢,不断破解发展中的痛点难点。

一份坚持,一份责任

贝豪在朴朴超市从事配送工作已有4年,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干就不干,既然干了快递,就一定要干好。”这份朴素的坚持,不仅体现在风雨无阻地准时送达上,更融入了他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热心参与。

他是龙光社区党群G+系统里积分最高的骑手,五年如一日,月均提交信息高达30条,总积分高达670分。这些积分,是他一次次“多管闲事”的见证:发现路面坑洼影响安全,他拍;看到路边水管爆裂、清水横流造成浪费,他拍;遇到共享单车东倒西歪堵塞人行道,他拍......“欧洲城过来光前这个高架桥喷水,会淋到路人,不知道是不是爆水管。”贝豪描述着他发现的问题。每一次停车、拍照、上传、描述,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只为协助社区尽快了解并处理问题。“一份坚持,就是一份责任。”

图片

贝豪在朴朴快送超市取货,准备去配送货物。

“以前看到问题也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拍一下传上去,心里就踏实了,知道社区会跟进。”贝豪道出了许多骑手的心声。他们每日穿梭于城市“毛细血管”,对街巷的细微变化最为敏感。

受大冲社区蜂汇一条街党支部书记杨磊等一批党员快递小哥的影响,贝豪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已是一名党员发展对象并顺利完成培训。走进南山,以党员、热心骑手组成的“移动探头”网络,正将治理的触角精准延伸至每一个街角巷尾,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的同时,也让社区环境在点滴反馈中变得更加整洁有序。

与此同时,在丰巢网络公司党支部的推动下,丰巢快递柜的电子屏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和文明宣传提醒。这些“会说话的柜子”曝光已超5000万,深度互动超1200万人次。当“两新”党员党组织化身流动的文明哨卡,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便有了温度。

心比心,换位思考

“盼了这么多年,终于不用再为爬楼梯发愁了!”家住蛇口街道招东小区高层的李大爷,如今每天都能轻松乘坐电梯上下楼,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叮”这一声电梯运行的轻响,是老旧小区居民期盼已久的福音,更是基层协商治理奏响的和谐乐章。

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蛇口街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需求迫切。然而,加梯之路并非坦途,低层业主的顾虑、邻里间的分歧常常成为“拦路虎”。“当时一楼的两户邻居很反对,担心采光、噪音,还有补偿问题。”蛇口街道雷岭社区第三党支部老党员崔成江回忆道。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也是本单元的住户,他深知楼上老人、残疾人的出行不易。自2019年单元提出加梯申请起,他就主动站了出来,和两名楼栋长组成协调小组。

“一家一户去谈,把心比心,换位思考。”崔成江和伙伴们开始了漫长的协调之路。他们挨家挨户收集意见,一遍遍解释安装方案。面对低层住户的坚决抵触,他们没有放弃。街道也及时介入,搭建协商平台,组织专业力量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耐心沟通。“街道和社区给了很大支持,组织我们和低层业主谈了好多次。”崔成江说。

从最初的坚决反对,到逐步的理解体谅,再到最后的行动支持......2024年8月,楼栋业主们达成共识,决定在合理范围内给予低层业主经济补偿和加梯便利承诺,并在社区党委见证下签订了邻里友好协议书。2025年5月,电梯顺利建成并通过验收。

图片

蛇口街道招东小区加装的新电梯。

崔成江们的努力,是蛇口街道乃至南山区推进老旧小区加梯工作的缩影。街道党工委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加装电梯协调专班,搭建平台为居民进行议事协商,同时进行专业政策引导和技术规范说明。

2024年以来,蛇口街道受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共计55台,其中32台已通过联合审查。街道历史累计完成加装电梯已达56台。而这些数据背后,同样更离不开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物业以及热心的居民积极参与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为基层治理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独角戏”变“协奏曲”

在南头街道大新南村,工人正忙着为新落成的充电站安装光伏板。而数月前,这里还占据着几栋墙体开裂的C3类(高风险)危房。

图片

南头街道大新南村老旧瓦房试点拆除后,新建设电动车充电站。

老旧瓦房因建设标准偏低,使用年限较长,垮塌风险等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街道立足便民惠民定位,探索推动老旧瓦房试点拆除后建设电动车充电站,形成“拆危建电”解决方案,并引入第三方测绘公司备案,对接公证机构见证。

如何确保顺利地“拆”平稳地“建”,大新社区党委召集股份公司党员开展动员,并利用“五长六岗”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楼栋长作用,加强居民群众动员。组织有号召,支部有响应,党员有行动。大新社区的党员网格员孙春娣,网格内有不少早期移居香港的老业主,她和网格内6名楼栋长,逐户走访,用地道的“白话”详细介绍危房改造的政策、流程和好处,并详细收集意见和诉求。

这份扎实的工作,赢得了业主们的信赖。如今,拆除的危房原址上,95个充电车位已投入使用,221平方米绿化带沿充电棚铺开,光伏发电装置为车棚提供清洁能源,打造出了“安全、低碳、便民”的城中村“充电花园”。

在南山,各方协同治理的场景正在不断涌现,成效显著。今年初,南山区升级“吹哨报到”机制,依托“平安南山”基层操作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灵活“报到”,重点优化哨源审核、疑难确权、过程跟踪、类案治理四大环节,推动69 件“吹哨”事项高效流转,并形成2个代表性类案,相应处置经验进行推广,推动同类事项处置效率明显提升。

图片

同悦路口不少机动车路边违停占道,导致交通拥堵。

昔日的同悦路口曾是交通堵点——非机动车霸占道路,车辆难以顺畅通行。“吹哨报到”机制升级后,各方明确责任,厘清协同分工,街道、交警大队、住建局迅速联动,2天内完成违停清理和巡查劝离,45天完成系统性整治,道路拥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周边居民给予好评。“以前这路口堵得闹心,电动车乱停,车都开不动。现在好了,路通了,心也顺了!”家住同悦路附近的王女士,对家门口的变化赞不绝口。吹哨声唤起合力,不仅是治理了昔日的“堵点”,更赢得了民众的“掌声”。

图片

同悦路口安装防护隔栏后,消除了路边违停车辆现象,实现交通顺畅。

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更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在深圳南山,治理的力量正从细微处生长。从骑手小哥贝豪一次次“随手拍”延伸的敏锐触角,到老党员崔成江五年协调化解加梯矛盾的坚韧身影;从社区网格员孙春娣用乡音沟通争取支持的耐心细致,到“吹哨报到”机制下部门协同攻坚克难的快速响应......

党员身影化作万千星火,党支部成为战斗堡垒,这里不断书写着速度、精度与温度兼具的先锋篇章,交出了高效能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托举高品质生活的“南山答卷”。夜幕垂落,南山大沙河两岸的灯次第亮起。散步的教授、送餐的小哥、夜跑的创客在光影中擦肩而过,也在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中,共享着城市的脉动。

采写:南都记者 陈紫嫣  通讯员 李新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