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南都《圳有为》栏目对话深圳市司法局局长蒋小文,解读该局以法治思维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蒋小文表示,深圳率先打造全省首个“执法监督码”系统,推行“扫码入企”制度,让“监督码”成企业“防扰盾”。6月10日起,执法监督码系统已在深圳全市推开。
扫码登记、现场通知企业、入企检查,在深圳正成为每一项行政执法活动的标配程序,深圳全市各区(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全面推广的深圳市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将行政执法行为深度嵌入数据治理思维,除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等特殊情形外,强制要求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开展行政检查前,必须“扫码登记”。
小小监督码背后,是现代权力运行与约束的大雄心。
从2023年底就开始谋划推动的“执法监督码”,经过数据打通和机制理顺,于2024年8月上线,并在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大鹏新区开展试点应用,探索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执法扰企难题。“执法监督码”入选深圳市发改委(市营商办)组织评选的2024年深圳市营商环境建设优秀案例,并于2025年5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被司法部点名推介,成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深圳样板”之一。
“透明执法”要喊出来,因为这是行政法治的庄严承诺,但同时更要落实到数据上,让企业看到实绩、尝到实惠。
深圳推开的“执法监督码”,其特质首先是让行政执法行为全程透明可监督、可反馈,对企业而言,“执法监督码”首先是简单易用的“便捷服务码”,通过监督码系统企业可以对行政执法部门入企不扫码、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行为进行投诉反馈。而在行政执法端,则是权力自省的数据镜鉴,自家部门入企检查的频率,一家企业已接受行政检查的次数,通过数据归集得以显性呈现。
不仅如此,执法监督码系统还特别设置联合入企模块,各单位行政检查计划上传平台,通过系统自动匹配,整合执法资源、优化检查流程,构建区街协同、跨部门联动的“小联合+大联合”拼团执法检查新格局。而平台数据打通的便利,也在客观上让“拼团执法”产生集合效能的同时,具备数据预警机制:同一时段的“拼团执法”可以被限制频次,超出平台容忍限度的执法检查更要能被及时叫停和启动纠错。
更重要的是,“执法监督码”的常态运行和发挥作用,通过记录和留痕的显性化,也让规范权力行使成为可能。数据会说话,数据也能够让每一个行政执法监督行为从动议、入企、过程和结果都清晰可见,因为可见而可回溯,因为可见而产生过程约束力。从细节入手,检查过程实时生成的电子留痕记录,可以更精准描绘入企轨迹,让每项检查都留下可追溯、可验证的“电子档案”,不仅有效提升涉企检查工作的规范性和公信力,而且为后续可能产生的行政争议留存第一手的证据材料。
“码上”的执法监督,规范的是“码下”的具体行政权力,优化的是“码外”的城市营商环境。已经是营商“优等生”的深圳,基于数据治理思维让行政执法留痕,其所产生的权力约束效果还在进一步发酵。营商环境好不好,在具体执法个案中体现。“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商环境优化永无止境,行政权力的刚性规范、常态约束,同样没有完成时。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