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可查20年,青春纪念还是人生枷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7-03 17:25

近日,河北、浙江、陕西、山东等多个省份相继开放往届高考成绩查询功能,最早可查询22年前的成绩,这一便民举措引发广泛关注。通过身份证注册或刷脸认证,无需准考证号,查询者就可轻松获取带有红章的电子版成绩证书。这一便民服务解决了“老考生”因信息遗失而无法查询的痛点,体现出我国数字政府在数据整合和政务服务方面的持续进步。一些网友为此点赞,认为这是对个体记忆的尊重和回应。

然而20年过去,考场江湖已换颜色。200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613万,实际录取人数为382万人,录取率约为62.3%;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335万人,整体录取率预计为79.65%左右。20年前本科院校数量远少于今日,根据教育部数据,2003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共1451所,其中本科院校639所;而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919所,其中本科学校1365所,数量明显增加。高考考试形制也由当年的“3+X”演进为如今新高考的“3 + 1 + 2”等,选考更灵活,评价更综合。20年前大学文凭较为稀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文凭的“含金量”呈现分化,学历已非唯一竞争力标志。

为何多年后还有人要查自己的高考成绩?怀旧、炫耀,还是再揭伤痕,背后是否折射出中国社会独特的“一考定终身”心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查询成绩是纯粹的怀旧情结,是对青春岁月的温情回望;对另一部分人而言,这可能是“当年勇”的证明,是对过往荣耀的重温。考得好的人,过于沉湎于过去的荣耀,不料高考已成人生顶峰,后来的人生未必顺遂。考得不好的人,如果无法释怀,持续为过去的成绩所困扰,也势必难以前行。近期网上流传的“清华毕业生送外卖”新闻,也许正是这种痛苦回首的典型代表。

从现实用途看,一些单位在职称评定、人才引进、落户申请甚至留学中介服务中,仍然要求提供高考成绩,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值得质疑。从个人隐私角度看,高考成绩属于个人信息,查询无可厚非;但从用人单位或社会角度出发,过度依赖高考成绩进行人才评价,与饱受诟病的“第一学历歧视”如出一辙,都是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判断,也与如今多元化的人才观念背道而驰。

当然,也有人选择了“把青春装进档案袋封存,然后轻装走向新山海”,体现了自我和解的智慧。选择打印的人,可能是想为人生留下一份珍贵的档案,或是致敬自己的那段拼搏岁月。选择不打印的人,更愿意将高考视为已经翻过的一页,专注于当下和未来。无论哪种选择都值得尊重,重要的是,这项服务让每个人都有了选择的权利,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果高考于你是勋章,就珍藏;若是旧伤,就让它留在云端。重要的不是分数单,而是此刻你对过去的态度——释怀,感恩,然后继续攀登。青春已被封存,未来仍待书写。□ 兽兽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