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钉”撑起塌陷足弓,青少年平足症可利用暑期微创焕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16 18:43

外八字、走路痛、易摔跤——我国青少年群体中高达25%~49%的扁平足发生率背后,是无数被足弓塌陷困扰的成长身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侯辉歌主任医师指出,当平足成“症”引发疼痛或步态异常,微创外科手术可通过一枚精巧螺钉重塑足弓,术后仅需三周固定便能重启奔跑人生。

“足弓无声,信号有声。当孩子反复诉说行走疼痛、步态摇摆或鞋子异常磨损,请及时前往足踝专科评估。一枚螺钉的轻盈支撑,或许就能在暑期时光里,为孩子的未来步伐注入挺拔力量。”

 

图片

足弓失守,成长之路步步惊心

孩子抱怨“走路脚痛”、鞋子总是一侧磨损严重,甚至无故摔跤?这些可能是足弓塌陷发出的警报。侯辉歌主任解释,正常足弓如天然减震器,一旦塌陷成“平足症”,足底筋膜与韧带将承受额外压力,引发足跟、足弓疼痛与易疲劳。

扁平足进一步前沿发展后的危害远不止于足下。

侯辉歌表示,塌陷的足弓如同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踝关节因过度内旋变得不稳,膝关节内侧压力剧增加速磨损,长期异常力线甚至牵连腰椎与骨盆,导致腰背疼痛或体态倾斜。暨大附一院的临床资料显示,严重者可能出现足外翻、拇外翻畸形,影响运动耐力和平衡能力,使日常行走都成负担。

图片

识症干预,黄金策略因龄而异

面对平足,家长无需过度焦虑。侯辉歌强调,关键在于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侯辉歌告诉南都记者,“4岁以下儿童超90%有扁平足表现,这通常是发育中的正常现象。此时既不要过早使用矫形鞋垫等辅具,也不用其他形式的外科干预,因为绝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扁平足是会自行改善的。”

他同时提醒,若孩子持续抱怨脚踝、小腿或膝盖疼痛,步态呈现明显“外八字”,足印显示足弓区域完全平铺,则需及时就医评估。

扁平足的干预策略因年龄与症状而异。

对于青少年柔韧性平足(关节仍具弹性),侯辉歌团队核心准则是“关注功能而非外观”。“即使足弓低平,只要没有疼痛等症状,无需特殊处理。”他解释道。首选保守治疗,如定制矫形鞋垫缓解压力,并通过跳绳、抓毛巾等锻炼强化足底肌肉。只有当疼痛持续、步态异常且影响生活学习时,才需考虑医疗干预。

图片

作为由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起的“中国校园健康行动·青少年足踝健康关怀行动”和“儿童青少年足踝健康公益筛查活动”的成员单位。为了向广大平足孩子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暨大附一院足踝专家团队特地在每周日上午开设青少年平足症专科门诊,发现足部异常的孩子可以通过该特色门诊寻求专业的诊疗、咨询,用科学的干预举措纠正扁平足。

微创点睛,暑期重塑疾步未来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症状性平足症,微创外科技术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侯辉歌向南都记者展示了暨大附一院足踝外科团队带头人洪劲松主任领衔的专家组在平足症治疗干预方面的安全、有效的新举措——仅1厘米切口植入的泰利菲(音)装置“距下关节制动器”。“这枚比传统螺钉更精巧的装置,能有效卡位支撑塌陷关节,阻止足弓下压,使其恢复自然高度。”他形象描述,“足弓立起来了,下肢力线也随之改善。”

图片

800x686_68777c820f01b.jpg?X-Amz-Content-

手术完成后的康复路径也非常清晰:石膏固定保护三周,期间可借助助行器活动;拆除后即开始系统康复训练,约一个月后便能逐步回归正常行走、跑步等日常活动,实现“健步如飞”的目标。侯辉歌特别指出,暑假是进行此类干预的理想窗口——充裕的休养时间确保手术效果稳固,待新学期开启时,孩子能以挺拔姿态和健康双足投入学习与运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