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亿浙商银行“掌门”辞任,“金融向善”探索将何去何从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7-20 13:39
图片

数纸公告,表明三万亿级股份行再现重大人事变动。日前,浙商银行公告称,陆建强因到龄辞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H股授权代表职务。

图片

陆建强(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于2004年8月开业,总部设在浙江杭州,系全国第13家“A+H”上市银行。截至2024年末,该行总资产3.33万亿元

陆建强的辞任,意味着浙商银行金融向善”战略三年探索进入转折点,也表明这家“浙系”金融旗舰的“新一把手”或将浮出水面。

1965年4月出生的陆建强刚满60岁,他在银行体系的从业时间不长。陆建强此前曾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等职。2022年初,在浙商银行高管变动的“多事之秋”,陆建强突然“空降”。作为非金融科班出身的“一把手”,他掌舵这家银行至今大约三年半时间。

梳理他过去三个完整年度的关键指标看,2022年到2024年,浙商银行营收分别约为610亿、637亿、676亿;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136亿、150亿、151亿;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7%‌、1.44%、1.38%,持续加大风险化解力度。整体上看,陆建强稳住了这艘地方金融旗舰。

不过,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滑7.07%,净利润微增0.61%。业绩收缩的同时,按照业界不完全统计,年内浙商银行收到监管部门罚款总计约1900万元,折射出该行在合规经营方面的短板。

不过,相较于业绩数据,陆建强或更注重探索商业银行的价值重构。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在执掌浙商银行之后,陆建强曾向全行和业界重磅抛出“善本金融”概念,“金融向善”也成为他近年来在公开场合的高频词。在他看来,金融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服务方式、文化建设等,逐步打造金融机构与社会各相关方在内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陆建强将“善本金融”理念具象化为六大支柱: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浙银善标、善本信托、问责向善和员工向善。据悉,金融顾问制度已推广至全国16省市,服务企业超10万家,落实融资1.1万亿元

陆建强此番卸任后,浙商银行董事会也迅速公告称,由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直至新任董事长经法定程序产生并获监管核准。

图片

陈海强(图片来自网络)

陈海强与陆建强“双强”搭档的时间其实比较短暂。今年4月初,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决定,陈海强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同时提名为浙商银行行长。一时间,外界对“双强”组合颇为期待。记者留意到,陈海强1974年出生,不属于浙商银行内部成长型干部,其“前东家”是“零售之王”招商银行。2015年3月他才加入浙商银行,2020年7月出任副行长,主要分管零售、大财富管理条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陆建强辞职的前几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刚核准了陈海强的行长任职资格。

实际上,在陈海强之前,浙商银行行长一职已经空悬大半年。据记者观察,去年8月中旬,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本公司执行董事、行长职务。张荣森出生于1968年10月,尚未到退休年龄,这种“非常规辞职”也引来猜测。按照公开履历,张荣森曾“转战”过多家银行,2017年10月入职浙商银行,2021年7月被提拔为行长,直到去年8月辞职。

无独有偶,2022年1月初,浙商银行原董事长沈仁康在距离退休年龄仅一年的情况下突然卸任。2023年2月,沈仁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回到当下。作为浙系“一哥”,浙商银行近年来江湖地位不稳。记者梳理看到,除了总资产、营收等数据之外,多个关键指标包括市值等,已经被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等本地头部城商行赶超。

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只是权宜之计。未来谁将履新“一把手”同样成为外界焦点;空降或是内部提拔依然成谜,而是否来自金融体系科班出身,也值得期待。

陆建强留下的“金融向善”同样有待赶考。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金融机构追求短期财务回报的压力普遍较大,可能导致决策时偏重获取短期利润。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善本金融”的社会价值与股东回报的经济价值,将是继任“掌舵者”面临的考题。而能否保持上述战略的连续性和持续落地实践,或也存在“变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