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梦境般的艺术体验:香港M+新展聚焦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7-22 18:18

香港M+博物馆即将推出新展“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此特别展览展出1950年代至今来自亚洲、欧洲和南北美洲十二位女性艺术先驱的环境艺术作品,当中包括三件出自亚洲女性艺术家之手的全新委约装置作品。这些沉浸式的多感官作品邀请观众进入其中并与之互动,提醒观众艺术不仅是用心灵来体会,还能透过身体来感受。展览将于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至2026年1月18日(星期日)在M+西展厅举行。部分作品亦会在M+地下大堂、焦点空间及中庭展出。

图片

朱迪·芝加哥 《羽毛室》 1966/2023年 © Chicago Woodman LLC, Judy Chicago

展览原本在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以“Inside Other Space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 1956–1976”为题于2023年首次举办,M+将开启此巡回展览的亚洲首站。展览由艺术之家艺术总监Andrea Lissoni及米兰文化博物馆馆长兼米兰市跨文化项目与公共艺术总监Marina Pugliese策展,并与M+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副总监施罗素共同策划。

环境艺术于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兴起,后来被称为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存在的时间往往很短暂,并且具有实验性质,采用非常规材料与技术,并融合艺术、建筑与设计元素,为今天以数码方式呈现的沉浸式体验奠下基础。尽管此类作品有不少是出自女性艺术家之手,但艺术史却只关注男性艺术家。“身临梦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环境作品”旨在回应这种失衡状态,凸显女性艺术家创意非凡的视野

图片

玛尔塔・米努金 《来打滚和生活吧!》 1964/2023 年 © 玛尔塔·米努金 摄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 图片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提供

观众将在展览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与感觉、材料、声音和物件互动,感受它们带来的刺激,最终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展览探索这些作品创作时代特有的形式和意念,同时也鼓励观者探索、欢笑、惊叹或接纳不安的情绪。

展览中的九件历史作品均经悉心研究并与艺术家本人、艺术家遗产管理机构、修复专家及学者合力重现原作。在劳拉·格里西的作品《东南风(风速40节)》(1968/2023)中,黑暗房间里吹起强风,将大气现象带入展览空间,邀请观众思考人类与自然的连系,以及自然与日益城市化生活的关系。作品另配同名影片,记录格里西在世界各地拍摄的风。

图片

亚历山德拉・卡苏巴 《光谱通道》 1975/2023年 © 亚历山德拉·卡苏巴遗产管理会 摄影:Constantin Mirbach 图片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提供

亚历山德拉·卡苏巴的《光谱通道》(1975/2023/2025)邀请观众在这个巨大作品中,穿越一系列相连的尼龙结构,每个空间由对应彩虹颜色的霓虹灯照亮,并配以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第32号作品管弦乐组曲《行星》(1914–1917)的不同乐章,象征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再重生的人生旅程。

莉亚·卢布林的《穿透/排出(来自〈隧道底河流〉)》(1970/2023)邀请观众以象征的方式重返母亲子宫。充气结构连接到外部的压缩机,并与一条脐带形状的管子相连;莉吉亚·克拉克的《房子即身体:穿透、排卵、孕育、排出》邀请观众将穿梭多个幽暗空间,重新经历人类生产分娩的触觉与视觉体验,过程中时而压迫、时而失衡、时而沉思、时而兴奋。

在朱迪·芝加哥的《羽毛室》(1966/2023)中,观众被羽毛包围,成为作品一部分。柔和光线与弧形墙面,营造出与世隔绝且无边无际的氛围,颠覆由男性主导、以坚硬材质为基础的雕塑传统;南达·维戈的《宜居时空环境》(1967/2023),通过镜面盒子的玻璃板后有不同颜色的霓虹灯照亮,营造出通往另一世界的奇幻效果。观众可透过外置的开关调节灯光颜色,令作品成为互动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塔尼亚·穆罗的《我们曾经知道》(1970/2023),以高温与声音为基础的装置,激发焦虑、恐惧与威胁感; 玛尔塔·米努金的《来打滚和生活吧!》(1964/2023)由色彩迷幻的“床垫”交叠而成的软雕塑,配以披头四音乐,观众可进入这个亲密的空间探索,令他们感觉惊叹与活力充沛,展现平庸事物如何变得引人入胜。

图片

山崎鹤子 《赤》(蚊帐状立体作品) 1956/1985年 摄于2023年 © 山崎鹤子遗产管理会 摄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 图片由慕尼黑艺术之家提供

山崎鹤子的《赤》(蚊帐状立体作品)(1956/1985)悬挂红色发光立方体,吸引观众进入,外面的观众则能看到移动的人影。这个结构呼应了日本卧室床铺上支起的立方形蚊帐,作品于1956年于户外展览首次亮相,革新了体验艺术的方式。此外,本次展览还包含三件M+全新委约作品,包括碧娜里·桑比塔《房屋在崩塌》(2025)、盐田千春《无限回忆》(2025)、金守子《呼吸》(2025)。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这个特别展览呼应了M+的愿景,亦即致力呈现跨学科、突破界限的艺术,颠覆传统艺术体验。我们很高兴与慕尼黑艺术之家合作,将此展览带到香港M+并作为亚洲首站,更加入亚洲女性艺术家精彩的全新委约作品,延伸展览体验。这些环境作品彰显我们致力在全球交流中令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更上层楼,并连结历史与当代作品。”

图片

碧娜里·桑比塔 《房屋在崩塌》 2017 年 新加坡“昼夜璀璨艺术节”现场,摄于2018年 图片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提供

艺术之家艺术总监Andrea Lissoni及米兰文化博物馆馆长兼米兰市跨文化项目与公共艺术总监Marina Pugliese是本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他们表示:“展览重现艺术史上一段重要却被忽略的篇章。这些具开创精神的女性艺术家颠覆了我们体验艺术的方式,她们创造的沉浸式环境作品,带来各种的感官刺激,邀请观众主动参与。展览亦促进跨文化对话,拓展我们对艺术形式与女性贡献的理解。”

担任本展览统筹策展人的M+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副总监施罗素表示:“此展览重构了这些开创先河的环境作品,令观众有机会亲身接触重要的历史作品,并欣赏当代亚洲艺术家极具感染力的全新委约作品。展览邀请观众以全身心来体验艺术,超越视觉,激发各种感官、空间与情感的觉知,并更深入了解艺术如何塑造我们对于空间、时间和自我的感知。”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