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意间触摸到颈部出现一个不痛不痒的小鼓包时,不少人的反应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认为是简单的“上火”,喝点凉茶就能解决;要么一听到“肿块”二字,便立刻联想到可怕的癌症,陷入焦虑、夜不能寐。然而,医学专家指出:无痛≠无害! 这些悄无声息出现的肿块,恰恰可能是身体向我们拉响的健康警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这个“警报信号”?颈部无痛性肿块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问题?一旦发现,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去哪个科室就诊?需要做哪些检查?治疗后复发的风险有多大?又该如何有效预防?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方法可以提前预防这类“肿块”的出现?
为了解答公众的这些核心疑惑,帮助大家科学辨别颈部无痛性肿块的真相并掌握正确的就医之道,南都《名医开讲》栏目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黄晓明,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颈部无痛性肿块,如何科学就医?》的科普直播。直播不仅深入剖析了颈部肿块的各类成因(包括大众高度关注的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肿瘤),更提供了实用的就医指南和前沿诊疗信息,获得了超过23万的关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黄晓明(左)与主持人曾姐姐(右)
无痛肿块藏玄机,良性恶性如何辨?
生活中不少人会因为肿块不痛就掉以轻心,其实这种想法很危险。黄晓明教授在临床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患者:脖子上长了肿块,不痛不痒,便觉得无关紧要,一直没有去医院检查,直到后来被确诊为头颈鳞癌时,病情已发展到较严重的阶段,不仅治疗难度大幅增加,预后效果也受到了明显影响。
那么,颈部肿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黄晓明教授介绍,颈部肿块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颈部出现的异常包块,其成因既可源于颈部组织本身的病变,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从临床角度来看,这类肿块背后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既包含无需过度担忧的良性病变,也存在需要紧急干预的恶性肿瘤,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分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黄晓明
具体而言,颈部肿块按病因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炎症性,如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二是肿瘤性,其中良性的有甲状腺腺瘤,恶性的则包括甲状腺癌、头颈鳞癌等;三是先天性,如甲状舌管囊肿;四是功能性,如甲状腺结节。在这些类型中,最需要警惕的是恶性肿瘤,而甲状腺癌和头颈鳞癌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
进一步来看,甲状腺癌常表现为脖子前面无痛的硬块,触摸时质地较硬且不易推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嗓子哑或吞咽不便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肿瘤可能会侵犯气管、食管,甚至转移到肺、骨等部位,影响生活质量。头颈鳞癌则包括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这类癌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到了晚期,会出现溃疡、出血、疼痛等表现,还可能转移到颈部淋巴结,对周围组织造成较大影响。
那么该如何初步判断肿块性质?黄晓明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关键特征:良性肿块一般生长缓慢,可能数月甚至数年才有所变化,边界清晰,能轻微推动,质地较软或有韧性,比如甲状腺腺瘤、先天性囊肿。恶性肿块则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明显增大,边界模糊,不易推动,质地坚硬,还可能伴有皮肤变化、体重骤降等。
此外,黄晓明教授还特别提到了一组值得警惕的"80%规律":非甲状腺来源的颈部肿块中,80%是肿瘤;这些肿瘤中,80%是恶性;恶性肿块中,80%是转移癌,且80%的原发灶位于头颈部。"这意味着脖子上的无痛硬块,很可能是鼻咽、口腔、喉部等部位隐匿肿瘤发出的信号。" 他还分享了实用的"三个七规律"帮助初步判断:存在7天且变化快、伴红肿痛,多为炎症;持续7个月缓慢增大的无痛肿块,需警惕恶性;持续7年无明显变化,多为先天性囊肿。像甲状舌管囊肿常位于颈中线,鳃裂囊肿多在侧颈部,这些先天性肿块若无症状可观察,但若反复感染或增大则需手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黄晓明
科学就医分步骤,分级诊疗少走弯路
"发现肿块后该去哪看病?"曾姐姐的问题说出了观众的普遍困惑。黄晓明教授给出了清晰的就医路径:
第一步是选对科室。优先选择正规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普通外科或肿瘤科,这些科室医生对颈部肿块有更丰富的诊疗经验。就诊时要详细描述"肿块档案":出现时间、生长速度、大小变化,是否伴随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发热、体重骤降等症状,家族病史也不能遗漏。
第二步是分级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做基础触诊和血常规,排除普通炎症;二级医院通过超声检查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评估血流情况——"高频超声对浅表淋巴结评估特别敏感,能清晰显示肿块细节";若怀疑恶性,三甲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头颈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会联合诊疗,可能进一步做CT、MRI明确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或通过内窥镜探查鼻咽、喉腔等隐蔽部位。
第三步是关键检查别害怕。针对很多人担心的穿刺活检,黄晓明教授解释:"细针穿刺的针头比抽血针还细,会先打麻药,痛感很轻微,却能获取重要诊断依据。"对于复杂病例,可能还需要分子病理检测,如甲状腺癌的BRAF基因、鼻咽癌的EB病毒检测等,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治疗方案个体化,微创技术兼顾健康与美观
在谈到治疗时,黄晓明教授强调要"量体裁衣"。头颈鳞癌需多学科协作,结合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在根治肿瘤与保留说话、吞咽功能间寻找平衡;甲状腺癌以手术为主,术后常辅以碘131治疗和TSH抑制治疗。即便是良性肿块,若持续增大压迫气管、食道,导致呼吸或吞咽困难,也需及时干预。
手术方式的革新让患者有了更多选择。传统开放手术虽视野清晰,但会留下永久性疤痕,让不少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顾虑重重。"现在经口、腋窝或耳后入路的腔镜及机器人手术,能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实现颈部'零疤痕'。"黄晓明教授展示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接受经胸前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术后颈部光洁如初,无需再用围巾遮掩疤痕。这类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腮腺肿瘤、甲状舌管囊肿等手术,兼顾了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心理需求。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黄晓明(左)与主持人曾姐姐(右)
粉丝提问与专家解答
在直播互动环节,黄晓明教授也回答了粉丝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Q:有没有什么特别容易被当成“肿块”但其实完全正常的脖子结构?我们怎么避免自己吓自己?
A:男生的喉结、不对称的腮腺、颌下腺等都可能被误认为肿块,还有肩胛舌骨肌综合征也会导致颈部鼓起,这些通过检查都能鉴别。
Q:强调要关注颈部无痛性肿块,是不是无痛更容易是恶性肿瘤,痛的反而危险不大,不太容易是恶性肿瘤?
A:多数情况下,痛的肿块多为炎症或急性感染,但少数恶性肿瘤继发感染也会痛,最终需医生结合肿块特点判断。
Q:家里有个长辈脖子上也有个鼓包好几年了,因为不痛,所以觉得没事不肯去医院,总觉得是大惊小怪浪费钱,我该怎么劝?
A:要告诉长辈,很多肿瘤早期无症状,等到嗓子嘶哑、吞咽困难时可能已到晚期。早期治疗创伤小、花费少,定期检查更安心。
Q:平时饮食要注意什么能预防或者不让脖子长肿块?平时老听人说吃加碘盐、海带什么的跟甲状腺有关系。那我要是已经有结节了,海鲜、加碘盐这些东西到底还能不能吃?要不要特意换成无碘盐?
A:良性结节可适当补碘,但要避免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带鱼。除非医生特别要求,无需刻意换成无碘盐,正常饮食即可。
Q:听说穿刺活检很疼,这是真的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恐惧?
A:会先打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痛感类似皮下打针,大多数人都能耐受,放松配合会更轻松。
Q:如果检查出来是颈部良性的肿块,但比较大或者长在气管旁边了,会不会压着不舒服或者影响呼吸?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得处理?
A:业内指南建议,良性结节超过4公分建议手术,国外文献显示这类结节癌变概率约50%。更大的结节可能压迫气管导致软化,哪怕良性也该处理。
Q: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该怎么办?如何判断是不是甲状腺癌?
A: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后,会先进行 B 超筛查并分类,三类结节若达到 2.3~2.4cm 建议穿刺,小于 2 公分则建议复查,需根据评级和医生建议找专科医生诊治。
此外,黄晓明教授还解答了甲状腺癌患者的生育问题、头颈鳞癌的早期筛查、术后饮食建议、先天性囊肿的复查频率等问题,内容实用易懂,可以在直播中找到答案。
如果您错过了直播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内容回放
策划统筹:曾文琼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文琼
摄影:陈赟健
实习生:彭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