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即将承担多项大型赛事,面临一次关于城市包容性与细致治理的“大考”。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关注并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城市之一,深圳在无障碍立法上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深度;无障碍的价值和理念也日趋多元和包容,逐渐面向全体社会公众,但在“微观细节”和“最后一米”的落地执行上,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微梗阻”和“断点”。
近期,南都·奥一网后台收到多个深圳市民关于无障碍环境的投诉与反馈。防护栏、石桩、电动车和摊贩等元素构建起一个个“无障碍孤岛”,这些“城市微梗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交通枢纽,更蔓延至医院、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盲道被石桩、栏杆、无序停放的车辆占据,无障碍车位“一位难求”,无障碍通道“断了头”……
为进一步推动深圳无障碍建设高质量发展,南都·奥一网“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深圳无障碍城市环境,邀请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为无障碍建设建言献策,助力深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更温暖。
城市肌理中的“微梗阻”
无障碍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为少数特殊群体而建,而是能够让每一个人——无论是幼有所护、老有所依,还是病有所医、残有所助——都能有尊严、有自信、无障碍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近一个月,奥一新闻记者走访福田、罗湖、南山、龙岗、宝安、龙华等6个区,深圳部分无障碍环境依然存在“断点”问题。
📍 地点:龙华区阳台山东地铁站
ᐅ 出了地铁站,却走不出地面
无障碍通道为何成了“孤岛”?
2025年7月初,奥一新闻记者从阳台山东地铁站C2口乘坐无障碍电梯来到地面,顺着无障碍通道前行,原本畅通的路线在来到人行道时戛然而止——一道道紧密排列的护栏将前方道路阻碍,栏杆之间的间距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无法保障婴儿车或轮椅的正常通行。
走访当天,宝妈赵女士正尝试绕过护栏,推着婴儿车却被卡在矮栏和护栏之间进退两难,其向记者表示,自己是带孩子去妇幼保健院做体检的,导航显示沿人行道直走,但前方路段却被护栏阻碍。“地铁坐得好好的,出了站连出去的路都没有。”
记者注意到,由于该路段人行道内及周边均设有护栏,婴儿车或轮椅欲前行,需下行变道至非机动车道。而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存在明显高低落差,缺少缓坡连接。护栏防止了电动车、摊贩进入人行道,却也将婴儿车、轮椅挡在人行道外。
📍 地点:深圳北站西广场
ᐅ 无障碍车位被占用
市民无奈“舍近求远”
奥一新闻记者在深圳北站西广场看到,一位坐轮椅的市民被推至停车场。被推行近百米后,该市民才行至其车辆所停位置,该车位并非无障碍车位。
然而,在西广场负一层停车场,从该市民所乘电梯口出发,行进不足30秒便可至无障碍车位区域。该市民“舍近求远”,或与无障碍车位被占用有关。
记者在该无障碍车位处看到“残疾人专用车位,禁止占用”的标牌,即便如此,仍有多个不符合使用要求的车辆占用无障碍车位。不到5分钟的时间,便有多辆机动车驶入无障碍车位,其驾驶员、乘客均不符合无障碍车位的使用要求。
📍 深圳市无障碍电子地图
ᐅ 数据不齐全、更新不及时
深圳市民李先生是一位脊髓受伤者,平时依靠轮椅出行。自2023年深圳市无障碍电子地图发布后,每次外出,他都会事先查阅无障碍地图,规划路线与进入方式。但他发现,地图上红点密布,一些地点被标注为“障碍区域”,但实地情况却早已完成整改,似乎地图数据在2023年后便不再更新。
“其实大部分已经改造过了。”李先生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以深圳图书馆为例,如今已设有符合标准的低位服务台,轮椅可以顺利靠近,膝部空间充足,“但地图上还显示是困难点,容易让人误判。”李先生无奈地说。
城市治理中的“成长烦恼”
上述三个个案并非孤立存在,这一系列问题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超大型城市治理难题。作为无障碍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深圳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正面临着快速发展阶段特有的“烦恼”。
一、“重建轻管”,无障碍标准未成为“硬底线”
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袁方成指出,无障碍“断点”问题其中主要症结在于“建”与“管”脱节,很多无障碍设施在规划和建设之初是符合标准的,但在后期管理和维护中却被侵占、破坏或未能及时修复,盲道、无障碍通道被占用、无障碍车位被侵占,是典型的“重建轻管”问题。
当前街道办等基层部门为规范电动车停放、整治流动摊贩、提升城市形象,普遍采取设置硬隔离、划定专用区域等手段,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往往未能将无障碍通行需求作为统一遵循的硬性底线,导致盲道被阻、无障碍接驳路径受阻等问题频出。
就无障碍通道问题,大浪街道办给奥一新闻记者的复函中提到,据统计,阳台山东地铁站每日停放电动车数量约1.5万台,叠加占道经营摆摊等因素,该区域在交通安全及市容秩序方面存在诸多隐患。
为此,大浪街道在地铁站周边设置矩形道闸以物理手段隔离电动车进入人行通道,虽初衷是保障行人路权,但场地条件限制导致该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推婴儿车人群与残障人士的通行需求。
此外,龙华、南湾街道为实现 “人车分离”,也在地铁口步行道设道闸、护栏,同样影响着无障碍群体出行。
二、多方管理下的"责任真空"
深圳市政协委员蒋雷认为,目前无障碍通道的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包括交通、城管、街道、文体、住建、工信、规划资源等,存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协同效率较低等问题,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化无障碍环境治理格局。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是社会团体,不具备行政执法权,当发现设施被占、盲道受阻等问题时,深圳残联通常通过发现问题,协调与推进相关部门及单位完成无障碍问题整改。
而是否整改、何时整改,则需依赖住建、城管、交通等拥有执法权的职能部门。当跨部门协同不畅时,便容易出现“责任真空”地带。“发现—通报—处理”的链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信息滞后、标准不一、联动不畅等问题,甚至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困境。
据深圳残联统计数据,目前全市仅有120名持证无障碍督导员,远不足以覆盖庞大的城市空间,残联也缺乏对整改成效进行刚性督促的制度保障。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深圳市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市内各区域无障碍设施点多面广,各责任主体对无障碍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标准把握不一,市残联有限的督导力量难以迅速、准确、全面掌握全市无障碍领域存在的问题。
此外,因管理电动车、摊位等而重新规划调整公共区域,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行为,不纳入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范畴,相关部门在重新规划调整公共区域时,并不会邀请残疾人联合会及残疾人(老人)参与相关验收工作。
无障碍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全面推进,但对标准最为熟悉的残疾人等有需要群体却无法参与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无障碍基础设施改造中去;若相关部门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全面理解,在基层治理中便可能导致一系列无障碍问题出现。
三、公众认知与社会共治尚待提升
在无障碍建设推进过程中,物理障碍可以被识别与整改,但公众意识的缺位却是城市治理中更难攻克的“隐性壁垒”。
部分市民缺乏对无障碍设施的基本认知,随意在盲道、坡道上停放非机动车,或将其视作便利通行的“捷径”;或直接在无障碍车位停放车辆,而忽视自身行为对有无障碍需求群体的影响。
部分停车场经营管理单位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对无故占用无障碍停车位行为疏于管理、不加制止,或不清楚可通过何种方式给予有效制止。
在多个街道、医院、交通枢纽给奥一新闻记者的回函中提及相关问题的整改,大部分仍依赖日常巡查与劝导教育,通过安排专人定点值守、设立警示标识等方式加强管理。
四、早期规划不足、无障碍设施存短板
深圳作为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其在早期规划建设中对公共空间设计中对残障群体、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通行需求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已建区域存在坡度过陡、设施错位、通道衔接不畅等问题。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在接受奥一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的专题调研中,也反映了当前深圳部分无障碍设施系统性功能有待提升、已建成设施存在较突出的不规范等方面问题。
此外,由深圳残联发布的深圳市无障碍地图也存在数据滞后的情况,该地图尚未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督导信息分散在多个系统中,缺乏统一调度与整合。
以人为本的无障碍治理实践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圳打造 “先行示范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这一建设的过程中,深圳各区域、各领域积极探索实践 —— 其中,宝安区新桥街道从社区治理维度发力,深圳机场则聚焦枢纽管理场景,分别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无障碍环境治理路径,为全市层面的经验积累与模式推广提供了样本。
☞ 基层治理:栏杆之外的温度
在地铁站口、主干人行通道等重点区域,新桥街道通过实地调研、以往治理经验与市民反馈,提出“90公分精细化通行”管理标准,在防止电动车、摆摊推车人行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调整栏杆间距,兼顾婴儿车、轮椅通行的需求,实现车辆与人流的有序分流。
为进一步优化非机动车停放秩序,该街道对绿化带进行硬化改造,新增334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并通过增设专用停车区域、引导电动车有序入位等方式,避免盲道被占用的问题反复出现。
☞ 深圳机场:规范与弹性并行
奥一新闻记者于机场P1停车场走访时看到,一层近电梯处,多个无障碍车位两端摆放着花箱,车位上配有地锁。
停车场工作人员介绍,部分无障碍车位通过地锁固定以确保优先权,其余则根据日常使用情况灵活调剂。若当天需求超过固定车位数量,将临时开放其他车位,满足特殊旅客使用。
针对部分无障碍车位被其他车辆占用的现象,机场进一步优化了资源管理机制。在P1、P2停车场内靠近T3航站楼无障碍电梯的区域,机场常态化保留部分固定车位并实施封闭管理。对非固定车位则采取动态弹性调配策略,保障无障碍通行权利。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任笑一
统筹:陈璐璐 刘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乔锐 李姗姗
视频: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刘正方 刘彦辰
设计:虢娟
编辑:蔡诗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与城市对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与城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