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深圳无障碍建设高质量发展,南都·奥一网“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深圳无障碍城市环境建设,邀请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为无障碍建设建言献策,助力深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更温暖。
袁方成:强化系统治理 打通无障碍“最后一米”
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袁方成表示,深圳在无障碍城市建设上已取得积极成效,但“最后一米”仍存堵点。问题症结主要在于 “建”与“管” 脱节、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不足、部分社会公众和管理者的无障碍意识尚未完全到位。
其建议,强化全链条、无缝衔接的规划与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无障碍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占用、破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零容忍,依法严惩,并引入“无障碍设计审查前置”机制。其次应提升公众无障碍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理念,邀请特殊群体现身说法,支持无障碍志愿服务队发展。
同时,应借助AI识别与物联网技术,提升问题发现与处理效率,设立便捷举报平台;以残特奥会为契机,树立全球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深圳标准”,推动无障碍理念全面落地,真正实现“有尊严、无障碍”的城市生活。
陈雄英:普查、监管、维护多端发力
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雄英认为,部分公共场所的盲道被石桩、栏杆、无序停放的车辆占据,无障碍通道中断,地铁站周边人行道的防护栏给推婴儿车人群及残障人士带来不便,大型交通枢纽、医院、商场的无障碍车位被占用等情况,都反映出无障碍城市建设还有进步空间。
对于深圳无障碍环境“微梗阻”问题,其建议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全面普查与改造。开展全市无障碍设施普查,建立问题台账,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改造计划,优先解决交通枢纽、医院、商场等重点区域问题。二是加强监管与处罚。严管无障碍车位占用,设置清晰标识和举报渠道,授权相关人员协助劝阻和取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依法严格处罚违法占用行为。三是建立日常维护机制。合理规划共享单车停放点,明确监管和维护责任,做到“接诉即办”,联合清理“僵尸车”,维护无障碍通行环境。
蒋雷:以全民视角重塑无障碍通道治理体系
深圳市政协委员蒋雷指出,无障碍通道的建设与管理应超越服务残障群体的狭隘定位,转向涵盖婴幼儿家庭、老年人、临时行动不便者乃至普通市民的“全民友好”公共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抓手。
其强调,目前公众与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一个认知误区,即将“无障碍通道”简单等同于“盲道”,从而忽视了其对婴幼儿家庭、老年人、临时行动不便者乃至普通市民的广泛适用性,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与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蒋雷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减少对传统盲道的依赖,转而加强无障碍通道的连贯性与通行效率,并引入智能导航、语音识别等辅助技术,提升视障人士的出行体验;在制度方面,通过立法强化无障碍通道的法定属性,明确其不可侵占性,同时赋予执法部门监督与处罚权,建立公众举报与响应机制,实现机制化、长效化治理。
其指出,当前无障碍设施管理职责分散、权责不明,跨部门协同不畅,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困境。建议由市级层面设立统筹机构,统一标准制定、设施建设与运行监管,推动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治理格局,让无障碍通道成为高密度城市中体现公平与文明的关键载体,助力构建真正通达每个人的宜居环境。
杨勤:盲道设置需与时俱进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目前深圳无障碍设施最大的问题是盲道的设置位置。按照国家现行标准,盲道均设于人行道正中间,但此标准早已不适应深圳的实际情况了。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大量普及,残障人士在人行道中间行走非常危险。盲道应设在人行道的最内侧,即靠近绿化带的位置,这样才可以远离电动车行驶区域。
杨勤提到,盲道建设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安全,这是最基本的保障;二是规范,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三是平整,路面不能坑坑洼洼。有部分区域的人行道存在因树根隆起、施工未及时恢复导致路面不平的情况,这些都给盲人出行带来困难。
杨勤还表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应该率先修订地方标准。由于国家现行的人行道盲道标准制定时还没有电动车大量出现的情况,现在环境变了,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希望深圳能建立更科学的地方标准,真正保障残障人士的出行安全。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任笑一
统筹:陈璐璐 刘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乔锐 李姗姗
视频: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刘正方 刘彦辰
设计:虢娟
编辑:蔡诗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与城市对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与城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