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认为,“我校决定录取你入××学院(系)专业学习”,存在“句式杂糅”问题;“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存在“语序不当”和“用词不当”。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但存在不够简洁通顺的问题。
北大录取通知书短短一行字,被网友给出数条修改意见,这并非嘲笑或调侃,而是骨子里热爱母语的本能反应。对有文字洁癖的人来说,北大录取通知书不但读起来别扭,也会由此产生疑问:起草如此郑重的文本,为何不能认真点?印制前难道无人审核?此前,多地大学录取通知书曾闹过笑话,比如把“录取”写成了“寻取”,把“报到”写成了“报道”,有的学校甚至因为丢字把校名都写错。北大发送这样一份录取通知书,难免也被认为草率。
录取通知书不是小事,因为名校的形象构成是多元且丰富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的一言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会在公众的传播与想象中一点点勾勒出名校的轮廓与内涵。北大以文科教育而闻名,人们有理由相信,北大不会在文字表达方面出现问题。当一纸通知书被寄到千家万户时,它其实已经脱离了“通知”的字面意思,而会在被喜悦地接收与传阅过程中,拥有了“名片”的功能,怎能不慎重?
张三夕教授认为北大录取通知书的两处表述并非严重语病,有成立的理由。错别字的无边泛滥,以及“狠狠爱住”等存在语病的词句成为流行语,在这种网络环境里,公众对语病的反应已经没那么大了。但越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高校越是要对语言与文字有敬畏心,尽其所能来捍卫中文之美。
宽松一点看,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确没犯什么大错误,毕竟接收者能看懂,也能按照要求如期报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份通知书缺少了美。对于中文来说,美就是准确,“一语破的”“一针见血”,形容的都是将含义精准地送达,多余或用错的字,都会如刺一般使人欲除之而后快;美就是简洁,“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指的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全面的意思,唐诗对此有过最好的实践;美就是意境,如果能通过准确、简洁的文字,来含蓄地传递出情感、文化,那更会使中文充满魅力。北大录取通知书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已经是个遗憾,读来有点佶屈聱牙,更是让人加倍失望。
近年来,每到录取季,各大高校争相亮出精心设计的通知书,“最美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感、仪式感,吸引了公众广泛关注。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录取通知书其实是有标准和要求的,如果录取通知书没法承载公众的期望值,那起码要做到朴素、认真,让它顺利完成任务和使命,而不是成为一个被挑错的对象。好在北大的回应算得上开放接纳,8月6日,北大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网友提出的建议,将及时向学校招生办反映相关情况,后续将研究如何改进。看来,明年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或许需要有专人专班来负责了。
文|韩浩月
编辑:陈邹心怡